夏曾佑
連天芳草送征輪,未免低徊去國身。
八百余年王會地,垂楊無語為誰春?
此詩是1896年春,作者“將改官出都”,到別的地方任職,離京前,為贈別青來前輩而作。這是一首別離詩,抒發了詩人對京都的依戀之情。首句寫作者寂寞惆悵的心境?!斑B天芳草送征輪”,京都三月,芳草萋萋,散發著香氣的野草一直伸展到天際,好像在目送作者踏上征程,遠行而去。點出時間,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京都的一草一木都賦予人的感情,這里雖寫草木含情,實際上既反映了對前輩的敬仰,又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更表露出自己心頭難言的苦衷,遂有二句“未免低徊去國身”的慨嘆。詩人面對爛漫的春色,低徊不忍離去。“低徊”一詞,把自己無可奈何的矛盾心境,和盤托出,寫出了作者當時將行又有不忍之情的復雜心緒。三句才點明自己離開的地點。“八百余年王會地”,這座曾是天子所屬的都城,自遼建都以來,經歷了風風雨雨,至今也約有八百余年了?,F在詩人將要離開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名城北京,凄切的心境油然而生。作為維新派的著名人物之一,他意識到自己離開京都便預示著變法維新的愿望將難于實現,也許這就是他“低徊”的緣由吧。因此,四句方轉而借垂楊而抒發了深沉的嘆惋?!按箺顭o語為誰春”,低垂的楊柳默默無語,究竟是在為誰預報春天的到來呢?詩人用“為誰春”,的問句作結,一問之后,并無答案,語不盡,意更不盡,余意讓讀者去想象,別有意味。特別是詩中賦予低垂的楊柳以人的情感,似乎楊柳也為詩人的離去而動情了。這就把詩人依依不舍的感情推進到更深層,將留戀京師、不忍離君的意思委婉地表露了出來。全詩運用比興手法,表達了詩人離京時的沉重心情。詩中融寫景抒情于一體,景中含情,情寓景中,涵蘊深遠,富有詩意。藝術性較強,但調子較沉郁,帶有悲涼的氣氛。
上一篇:黃遵憲《己亥雜詩(其三十三)》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丘逢甲《春愁》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