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檞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中國古代社會的人們安土重遷,但為生活所迫又常常不得不遠游,于是產生了許許多多反映羈旅愁情的詩。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商山又名楚山,位于陜西商縣東南。唐宣宗大中末年作者離開長安,曾經路過這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首句交代早行。“鐸”,套在馬脖子上的鈴鐺。飾以“征”字,表明主人公將要出行。“動征鐸”,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出旅人牽馬套車的情形。第二句“悲故鄉”是全篇的立意所在,從這句生發,整首詩便籠罩在一種凄惻的情感氛圍之中。
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歷來膾炙人口。它由十個名詞組合成眾多的意象,不用任何動詞、虛詞聯綴,使得意象之間的關系呈不確定性,極典型地表現出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特點,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第三句既可理解為:旅人聽見雄雞報曉,雖然殘月還垂掛于茅店屋角,他還是匆匆上路了。也可理解為旅人早行,路上耳聞雞鳴之聲,目睹茅店、殘月。這類句子中意象的組合最具靈活性。有人說此聯出句勝對句,勝處大概在于出句具有濃厚的農家生活氣息。讀“雞聲茅店月”,我們自然會想起“雞棲于塒”、“雞棲于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等詩句。溫馨的農家生活更易增添旅人的思鄉之情和羈旅之愁。
頸聯“檞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繼續寫早行所見,足跡移到了山路與驛道上。檞樹的葉子冬天留存在枝頭,次年早春枝葉發嫩芽時才脫落。枳樹又稱枳殼,春天開白色花。這兩句說,晨曦漸明,時而見檞葉落地紛紛,時而見白色的枳花映照在驛站的墻上,耀人眼目。兩幅圖景一在山路,一在驛道,地點不同;檞葉從高處落下,枳花照到大道邊的墻上,空間感有異。中二聯都寫早行所見,移步換景,因而顯得“次第生動”(何義門語),毫不板滯。
尾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說作者目睹山中景色,憶起了在杜陵時做過的一場鄉夢?!盎靥痢?,堤岸環曲的水塘。早春時節,春塘水暖,正是滿塘鳧雁盡情嬉戲的時候,而自己卻客行顛沛,滿懷悲愁。“杜陵夢”和首聯“悲故鄉”緊密呼應,互為因果,準確地表達了那日夜縈繞魂際的、難以名狀的旅愁鄉思。
圣俞嘗語余曰: “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魷赝ン蕖u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賈島‘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則道路辛苦,羈愁旅思,豈不見于言外乎?” (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
溫庭筠《商山早行》詩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歐陽公甚嘉其語,故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以擬之,終覺其在范圍之內。(〔明〕)朱承爵《存余堂詩話》)
中四句從“行”字,次第生動,次聯東坡亦嘆為絕唱。(何焯《義門讀書記》)
上一篇:《哭李商隱(其二)·崔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喜外弟盧綸見宿·司空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