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本詩又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抒情詩。
這首七言絕句,以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以景起,以情結,很有韻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寫的是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時候的庭院景色。“地白”指月光遍照院子,地面泛起一片白光,使人覺得地面是白色的。李白詩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是以霜色潔白形容地面月光的。“樹棲鴉”,樹上的烏鴉已經安靜棲息,暗示夜已經深了,周圍一片寂靜。夜深,秋露更濃,甚至已開放的桂花也濕了。夜露下降究竟有無聲響?詩人注意諦聽這天籟中最細微的聲音,但它是不可聞的,由此也見出夜之寂靜了。一二兩句極寫夜已深、夜極靜,暗中托出感受這夜深夜靜的人。只有人才能對環境有這樣敏銳細膩的感受。然而,夜深不寐,究竟為何?兩句景語,自然引出下面二句的人事活動來。
王建: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賞月,合家團圓,是中國民族的風俗。因此,中秋之夜,離家外出的游子,特別會涌現思家懷鄉之情。這兩句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以虛擬懸想作結:中秋之夜,人們都會望月寄情,但是,每個家庭成員的離合團散卻不相同。不知道哪個人家有人外出,哪個游子離家作客,懷念之情會象秋露一樣,更濃更重地降落在這一人家、這一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緒,體現在個別人身上。而這個別人,在大地城鄉之中,又是一個不明確的載體。這樣的寫法,和李白《憶東山》詩中“明月落誰家”一樣,使普通的心理情緒,有了專指性。而這專指性,卻又隱沒在虛擬懸想之中。正因為如此,對月懷人的抒情詩才具有更大的感情包容性,才具有更多的自由聯想作用,因而更為讀者喜愛。也許正因為如此,另一詩題加上“寄杜郎中”四字,把詩意落實,反而使讀者覺得受束縛了。
全詩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靜,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懷人,托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懷念之情。景語引出情語,反過來又給景語增添了感情色彩,這是耐人咀嚼的。
不說明己之感秋,故妙。(沈德潛《唐詩別裁》)
自來對月詠懷者不知凡幾,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著想高踞題顛,言今夜清光,千門共見,《月子歌》所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誰家庭院?詩意涵蓋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問語,筆致尤見空靈。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濕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經意之筆。(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
上一篇:《劍客·賈島》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華子崗·裴迪》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