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唐詩賞析,《登金陵鳳凰臺》原文與注釋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①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③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④
【注釋】 ①鳳凰臺:故址在南京鳳臺山。相傳劉宋元嘉年間因異鳥集于山而建。②吳宮:三國時孫吳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衣冠:指王公貴族。③三山: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二水:秦淮河流經南京西匯入長江,因白鷺洲橫其間而分為二支。④浮云:陸賈 《新語》: “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鑒賞】 李白年輕時第一次來到黃鶴樓,站在樓上看長江遠景,心潮澎湃,詩興大發。怎奈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心頭”。盡管如此,李白始終沒有忘記這件事,也沒有忘記《黃鶴樓》 這首詩。所以天寶六載 (747) 李白到達金陵,登臨鳳凰臺時,用崔顥詩的韻寫下了這首詩。此詩雖不及崔顥的黃鶴樓詩那么著名,但其頷聯、頸聯亦為千古名句。
金陵為六朝古都。詩人寫登臺所見,贊美長江兩岸的壯美風光,感嘆大自然的永恒和社會人事的迅速變遷,并由歷史興衰之嘆,引出對浮云遮蔽日月,國事日非的憂慮。全詩將社會與自然,歷史與現實、自然的景與個人的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氣呵成,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首聯兩句借鳳凰臺的傳說寫意,并點明題目。“鳳去臺空” 象征六朝繁華已成過眼煙云,一去不復返了,而今只有長江水依然不停地流著。詩人著意突出人事之“變”,與自然界的永恒形成鮮明對比。頷聯便是人事巨變的具體化。詩人借事抒情: 昔日吳國巍峨的宮殿,蔥郁的園圃,已經一片荒蕪; 東晉聲勢顯赫、炙手可熱的世家貴族也已進入墳墓,成了一抔黃土。言外之意是說沉湎于豪奢生活的帝王,熱衷于權勢利祿的豪門,得意一時,不過是歷史上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的過客。頸聯承“江自流” 而來,由憑吊歷史遺跡而轉向欣賞自然,借景抒情寫意: 三山矗立,被云遮霧擋,若隱若現,僅見似乎失落在天際的山尖; 白鷺洲清晰可見,臥于長江之中,將江水分為兩道。這兩句寫景氣勢磅礴、構思巧妙、對仗精工,佳句天成。亙古長存的自然景色,觀照著歷史的興衰、人事的更迭。由此詩人想到現實,感嘆浮云總是遮蔽日月,使人不能見到長安,因而內心沉痛憂郁。尾聯運用象征手法抒情,以浮云蔽日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圍,賢能之士報國無門,表達對時事的憂慮。以不見長安表示遠離京城,不得進見之意,抒發壯志難酬的感慨。
上一篇:《杜甫·登樓》唐詩賞析,《登樓》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登高》唐詩賞析,《登高》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