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馬說》原文|注釋|賞析
世有伯樂①,然后有千里馬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③,駢死于槽櫪之間④,不以千里稱也⑤。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⑦;是馬也⑧,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⑨,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⑩,安求其能千里也(11)!
策之不以其道(12),食之不能盡其材(1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4),執策而臨之曰(15): “天下無馬(16)”!嗚呼!其真無馬耶(17)?其真不知馬也!
(《韓昌黎全集》)
注釋 ①伯樂——春秋時秦國人,姓孫名陽,字伯樂,以善于相馬著稱。②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駿馬。③辱——屈辱,埋沒。奴隸人——這里指平庸的牧馬或駕馭馬匹的人。④“駢(pian)死”句——與一般的馬同死在馬廄里。駢:并、同;槽:盛飼料的器具;櫪:馬廄。⑤“不以”句——不能作為千里馬被人稱呼。⑥“一食”句——吃一頓有時要吃完一石小米。這是極言千里馬的食量大。⑦食馬者——喂馬的人。食(si):作動詞用,同“飼”。下文“食之”的“食”用法與此相同。⑧是——這。⑨“才美”句——才能和長處無法表現出來。⑩且欲——將要。等——同,一樣。(11)安求——怎能責求。(12)策之——鞭打、駕馭它。道——此指千里馬與眾不同的特性。(13)盡——滿足。材——本能,指千里馬的食量。(14)“鳴之”句——惹得它發怒嘶叫卻又不通曉它的心意。鳴之:使它叫。而:卻。(15)執策——拿著鞭子。臨——靠近。(16)無馬——沒有好馬。(17)其——豈,難道。下句的“其”字表示強調語氣。
賞析 《馬說》是韓愈《雜說》四篇中最為傳誦的一篇。《戰國策·燕策》里有兩個著名的典故,或者有助于我們理解本文的藝術構思。
其一是“千金買骨”的故事。據說,燕昭王為了治理燕國,渴求人才。臣下郭隗對他說,古代有個國君想買千里馬,派近侍持千金去訪求,三月,得知某地有一千里馬,但當他到那里時,馬已死,他便花五百金買回馬骨。國君怒。近侍說,只要把此事宣傳出去,自會有人把活的千里馬送來。果然不到一年,國君買到好幾匹千里馬。郭隗接著對燕昭王說,如果您果真要求賢,就請從我開始做起吧! 于是燕昭王為郭隗筑黃金臺,待以師禮。不久,樂毅、鄒衍、劇辛等賢人都分別從魏、齊、趙等國投奔燕昭王。
其二是“伯樂一顧”的故事。有人上集市出賣駿馬,但連續三天無人賞識。他便去見善于相馬的伯樂,請伯樂去看看他的馬,并且“還而視之,去而顧之”,做出很喜愛的樣子。伯樂滿足了他的請求,結果人們爭相購買這匹駿馬,一天之間,漲價十倍。
于是,后代作家常分別用千里馬喻賢人,“伯樂一顧”比喻賢人得到知音。《后漢書·隗囂傳》: “數蒙伯樂一顧之價”。宋人黃庭堅詩: “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價五羖皮”。韓愈自己也曾在《送溫處士序》中說,“伯樂一過,冀北之野,馬群遂空。”而在本文中,作者更巧妙地將這兩個典故熔為一爐,形成通篇用比喻的整體構思。在這里,雖然從字面看來,句句是“說馬”,訴說千里馬如何辱于“奴隸人”之手。但這些字面深深喚起了讀者的聯想——不論是有文學修養的讀者聯想到有關典故,還是一般的讀者僅因千里馬不遇伯樂與賢人不遇知音的相似屬性產生聯想,總之,這樣的藝術構思使讀者不難理解本文的深層含義: 慨嘆賢才難遇知音,并揭示其生活的困頓和內心的苦悶。文章的這種構思,不但較僅訴諸邏輯推理的議論文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而且比通常先打一個比喻,然后著幾句議論的寫法,也更加寄慨遙深,委婉而有情致。
上一篇:鐘子芒《風途雜感》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郭沫若《驢豬鹿馬》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