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梁啟超·太平洋遇雨》原文賞析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卻余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
短短二十八字,卻有氣吞海陸,筆挾風雪之概。詩的風格宏闊豪雄。
詩里有三個動詞及其所施事對象的三個名詞 (動賓短語)極其醒目。先是“亙二洲”。“亙”,有貫串、連接意。“亙”所表現的實體形象訴諸視覺往往使人有長大而又連綿不斷之感。不錯,因為所連接的是亞、美兩大洲,其宏闊可知。次是“淘天地”。“淘”義為沖洗,并含有沖洗對象至凈盡之意。這里,沖洗的是什么呢?是天和地,高高的青天,茫茫的大地。而且這天和地似乎也要被沖洗得干干凈凈以至于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其雄勁可知。最后是“挾風雷”。“挾”,(兩腋下)夾持。能夾持之物常小。孟子向梁惠王舉例說: “挾太山以超北海”,所挾雖大,究竟可見,而這里所挾的卻是無形的風雷,迅猛的風,暴怒的雷,其雄豪幾到不可思議。
但是,片言只語的夸飾,人人能作,是否真的宏闊豪雄,還要看形象整體。太平洋上先是天地蔚藍,晴空如洗,忽而大雨如傾,混茫一片。萬縷千條有如亂箭,從大洋東到西,南到北,縱橫射下。(縱橫,既指地域,也指雨向)就是這綿亙不斷的大雨,讓天海迷蒙,把亞美兩大陸連成渾然一體了。大洋上風掀浪激,雨助浪高,毫不留情地沖洗著天,沖洗著地,好像要把它們沖洗成一片片,卷流東去。人世本來如此,昔之滄海,今為桑田;興亡榮辱,也會被時間沖刷而終至淡無。這激浪不正在沖洗著一切么?然而人物,有雄才大志、蕩蕩胸懷的人物,是無論如何也淘不盡的。(此處反蘇軾的“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意)他挺立著,迅雷風烈,正被他夾持在腋下,向東飛馳,轉眼便在千里之外了。宏闊背景,豪邁心情,結成一體,形象、氣概是雄健非凡的。
梁啟超此詩寫于1889年從日本赴美途中。這時已是維新變法失敗后的次年,流亡國外,仍然不減壯志,顧盼自豪,不是沒有心志基礎的。梁到日本后即與馮鏡如等在橫濱辦《清議報》,先后發表了《戊戌政變記》部分章節,抨擊慈禧、榮祿,用他自己的話說,即“明目張膽,以攻擊政府,彼時最烈矣”。梁此時二十七歲,熱血沸騰,大有此志不酬,誓不罷休之概。從《志未酬》也可看出這段時期他的思想是進步的。加上他所交往的大都是興中會的革命志士,所接觸的是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環境。這些都大大地豐富了梁啟超的進取形象,詩中流露出一種英氣豪情,是符合梁啟超的性格邏輯的。
上一篇:古詩《查慎行·大小米灘》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文治·安寧道中即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