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詠史》唐詩賞析,《詠史》原文與注釋
戎 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①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②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③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注釋】 ①拙:笨拙、拙劣。②社稷: 本指土神和谷神,因皇帝每年要親自祭祀土神和谷神,故引申為“國家”之意。③靜胡塵:使胡人安靜下來,不再引起戰爭的煙塵。
【鑒賞】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喻詩。
唐代從安史之亂后,朝政紊亂,國力衰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憲宗之前幾個皇帝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受戰亂之害。憲宗即位后,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眾多大臣又持和親之論,于是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 《詠史》詩,并說: “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 還說: “魏絳 (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 之功,何其懦也!” 大臣們領會了圣意,沒有人再提和親了。這件事足以說明本詩的現實意義。詩人對朝廷執行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
在唐代,詠漢諷唐這種以古諷今的手法為詩家所常用。點明 “漢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詩的首聯開門見山,直截指出了 “和親” 乃是唐朝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次聯便單刀直入,明確指出國家的治理要靠英明的皇帝,而執行和親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托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理,透徹地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以女色乞取國家安全的綏靖政策,是很不現實的。一個“豈” 字,把和親的荒謬可恥和屈膝投降本質暴露無遺。然而是誰在制訂和執行這種政策呢?這些人難道算得上輔佐皇帝的忠臣嗎?將來怎么去面對子孫和去見先帝呢?末聯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宏大深廣,更加引人思索。
全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喻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能。從這個角度看,詩語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作曲筆,以為皇帝留下面子。對于歷史上的和親政策,其是非得失要視當時的歷史條件作具體分析,一概否定有失偏頗,如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和蕃,就應予以肯定。本詩所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茍安一時,必須予以否定。由于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一聯切中了時弊,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上一篇:《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唐詩賞析,《聽安萬善吹觱篥歌》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唐詩賞析,《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