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燕歌行①并序》唐詩賞析,《燕歌行并序》原文與注釋
高 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
《燕歌行》 以示適。②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③
男兒本是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④
摐金伐鼓下榆關, 旌旗逶迤碣石間。⑤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⑥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⑦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⑧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⑨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⑩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11)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12)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13)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14)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15)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16)
【注釋】 ①《燕歌行》:古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 舊題,本詩內容有所開拓,此前多限于寫思婦對征人的懷念之情。②開元:唐玄宗年號。③漢家:借指唐朝。④橫行:縱橫馳騁于敵軍中。 ⑤摐(chuang):擊打。 金:指形如長形鐘、有柄可持的類似鉦的行軍時所用樂器。榆關:指山海關,是通向東北的要隘。⑥校尉:武官名。羽書:指插羽毛以示緊急的傳送緊急情報或命令的文書。⑦極邊土:直到邊疆的盡頭。憑陵:憑借某種有利條件威逼、侵犯他人。⑧軍前:軍事前線。帳下:指領兵將帥的營帳里。⑨窮秋:深秋。腓 (fei):病; 枯萎。一作“衰”。⑩當:受到。恩遇:指受到皇帝的恩惠知遇。(11)鐵衣:借指著鐵甲的兵士。玉箸:玉制的筷子,借指思婦的眼淚。(12)城南:泛指少婦的住處。 薊北:泛指征人所在地。(13)邊庭:邊疆。 飄飖:這里喻動蕩不安。(14)三時:指早、中、晚,猶言整天,與下文 “一夜” 相對。刁斗:古代軍用銅炊具,夜間用以打更報夜。(15)相看:共見。豈顧勛:哪里想到立功受賞。(16)李將軍:指漢守邊的名將李廣,他與匈奴作戰時有勇有謀,身先士卒,與兵同甘共苦,屢立戰功。
【鑒賞】 開元二十年至二十三年 (732—735),詩人身居薊北對戰敗很有感慨。本詩是詩人在開元二十六年 (738) 有感于征戍之事而寫的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全詩相當廣泛地描寫了邊塞征戰生活,歌頌從征戰士輕身許國、英勇戰斗的愛國思想,揭露了官兵的對立、統帥的不恤士卒與荒淫無能給戰士、給人民、給國家帶來的災難。
第一段八句寫出師,邊境告急、戰士奉命出征。漢朝東北烽火連天起,殺敵將士離家奔前線。男兒本性崇尚遠馳騁,帝王格外禮遇和獎勵。敲金擊鼓飛越榆關去,戰旗飄揚直奔碣石間。千里沙漠軍使傳急令,單于練兵戰火照狼山。“在東北”、“破殘賊” 點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重橫行”、“賜顏色” 為下文埋下伏筆,看似贊揚將領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隱含譏諷。本段從辭家去國寫到榆關、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的歷程,氣氛從緩和漸入緊張。
第二段八句寫戰爭的具體經過。敵人蹂躪如雨暴風急,大半戰士戰死陣前,軍士戰死難解圍,可謂一場雙方力量比較懸殊的血戰。而 “美人帳下猶歌舞”暗示戰爭必敗的原因。運用對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將帥的驕惰輕敵和戰士的苦戰。
第三段八句寫戰敗被圍,戰士和思婦重逢無期的悲涼,實際是對漢將極深的譴責。戰士守邊辛苦多年,思婦城南百結愁腸斷,北疆戰士空望歸; 而環境十分險惡,更增添悲涼氣氛。邊關曠遠,絕地蒼茫,戰云密布,寒氣襲人。這不能不讓人追尋把戰士、思婦置于這樣處境的根本原因,從而深化主題。
第四段四句寫戰士以身殉國的悲壯和詩人的感慨。戰士視死如歸,不懼血染白刃、為國犧牲不計功和名,多么勇敢,卻又多可悲,這樣優秀的戰士竟沒有遇上愛兵惜兵的飛將軍李廣呢!
全詩28句,寫出了一次戰役的全過程,多用對比手法,只擺事實,不輕易下結論,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上一篇:《王勃·滕王閣詩》唐詩賞析,《滕王閣詩》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唐詩賞析,《琵琶行并序》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