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閣詩》唐詩賞析,《滕王閣詩》原文與注釋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①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②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③
【注釋】 ①江渚 (jiangzhu): 江中的小塊陸地;小島。罷: 停止。②浦: 水邊;渡口。③帝子: 皇帝的兒子。這里指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嬰。檻 (jian):欄桿。
【鑒賞】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情景詩。
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四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 (今江西省南昌市) 都督時所建,故址在南昌市章江門上。唐高宗上元三年 (676),作者由長安去交趾 (今越南境內) 探父,途經洪州時應閻都督之邀,赴其在滕王閣上舉行的宴會,即席作 《滕王閣序》,序末附本詩。全詩文字凝練,意境含蓄,高度地概括了序的內容,使詩、序相得益彰。
首聯從時空上描繪滕王閣。首句開門見山,用樸質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高峻。滕王閣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云”、“潭影” 和 “檻外長江” 都是從首句 “高閣臨江渚” 生發出來的。次句將時間推移到幾十年前。說高閣形勢是這樣的美妙,但如今誰來游賞呢? 當年修建此閣的滕王早已逝去,他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的那種豪華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首句寫空間是那么興致勃勃; 次句寫時間卻又意興闌珊。兩兩對照,隨立隨掃,作者用這種手法使讀者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次聯緊承首聯加以發揮。閣既無人游賞,閣內的畫棟珠簾當然也很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云和西山的雨,與它朝朝暮暮相隨相伴。這一聯不僅描繪了滕王閣的寂寞,而且以 “畫棟飛繞著南浦的云” 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 以 “珠簾卷來了西山的雨” 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本聯可謂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作者的題旨已全部包容,但表達方法上比較隱晦,所以在前四句用“舞” 韻的基礎上,后四句轉用“悠” 韻,前韻沉著而后韻柔和; 在前四句側重在時間上加以發揮的基礎上,后四句轉而在空間上加以強調。第三聯用 “閑云” 二字與前面的 “南浦云” 銜接,用 “潭影” 二字既避開了 “江” 字的重復,又把 “江” 深化為 “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仰一俯,擴大了空間;又用 “物換星移” 與 “閑云潭影” 對照,更加擴大了距離。“日悠悠” 三字把空間轉入為時間,“物換星移” 又使時間無限延長,也使讀者再一次自然地想起建閣人而今已不在人世。
尾聯又緊承第三聯加以深透。句式則接第六句進一步設問。這里一 “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節奏。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之水,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檻”字“江” 字又回應了首句的“高閣臨江”,可謂神完氣足,結束圓滿。
全詩時空概念特別強烈,且轉換于無形。五十六個字中屬于空間的有閣、江、棟、帝、云、雨、山、浦、潭影; 屬于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這些詞融匯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其主要原因是它們都圍繞著一個主軸——滕王閣而各自發揮其眾星捧月的作用。
唐詩多用實詞,這與喜歡多用虛字 (尤其是轉折詞) 的宋詩有很大區別。本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如三、四兩句中,除了 “飛” 字和 “卷” 字是動詞外,其余十二字都是實字,但兩個虛字就把十二個實字一齊帶動帶活了。唐詩的善于用實字,實而不實,于此可見。
本詩的另一特色是尾聯用對偶句法作結。一般律詩多將對偶句放在二、三聯中,起到鋪排的作用。且本詩的對偶不像兩扇門一樣地并列,即所謂 “扇對”,而是一開一合,采取側勢,即所謂“側扇對”,讀者只覺其流動,而不覺其為對偶,顯出了作者過人的才力。后來者如杜甫、白居易等的七律,甚至七絕,也時常采用這種手法,足見王勃對唐詩發展的重大影響。
上一篇:《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唐詩賞析,《清平調詞三首》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高適·燕歌行并序》唐詩賞析,《燕歌行并序》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