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庚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這首詩大約是作者在政和元年(1111)后謫居惠州(廣東惠陽縣)時所作。
唐庚說自己的詩同陶詩,那么他好酒也是有原因的。他丹心許國,反遭貶放,“圖史按興亡”又無處施展,苦悶時只有以酒消愁,以一醉來解除痛苦。他說: “無計驅愁得,還推到酒邊”(《漫成》)。又說: “便欲醉中藏潦倒,已將度外置紛紜”(《謝人送酒》)。在醉中不僅可忘卻潦倒的身世,世間紛紜也可置之不聞不問。這首以《醉眠》命題的詩,就是他對此種心情的描述。
首聯寫飲酒原因。在惠州既屬安置,也就無事可做。山野寂靜和遠古無異,表明來往人稀;夏日天長,度日如年,表明閑居難耐。于是只有用飲酒打發孤寂、無聊的日子。
頷聯寫醉與眠,入題。“余花”句說觀賞殘花飲酒,仍然可以助興;“好鳥”句說動聽的鳥叫恰恰可以伴眠(亦“禽鳥通夢寐”意)。這是表明酒能引睡,眠可忘憂的淡泊情懷。
頸聯進一步寫醉眠原因。“世味門常掩”,話語平常,含義卻深。“世味,”指對經歷世事有所體味;“門常掩”,指不愿同外人來往。《白鷺》詩云: “說與門前白鷺群,也宜從此斷知聞;諸君有意除鉤黨,甲乙推求恐到君!”這是以勸人戒律自己:若是對外界事知聞太多,一旦推求,恐怕會牽連自己。這不是怯懦,是對因人引罪的憤慨。上句說最好關起門來喝酒,下句說在窮困中度日已習以為常。“簟”是簟瓢,即簟食瓢飲(出自《論語·雍也篇》),指貧困生活。詩人有“簟瓢樂仁義”的話,說自己貧窮度日,已經感到很便當,尚可求仁取義。這兩句,不僅表現出對險惡仕途的抨擊,也表現出自己安貧樂道的自適心情。
尾聯寫醉眠后尋詩。《春日郊外》云: “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說由眼前景物得詩,等到寫時卻又茫茫然。現在說:“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夢中詩興大發,可是拿起筆來,卻忘記該怎樣表達了。“筌”通“詮”,是一解;莊子還有“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的話,如果作者意在表白自己為忘言之人,等于說為怕作詩引禍(他告人:“予以詩得名,亦以詩得謗。”)除夢中外,醒后已寫不出詩來了。這種話是言外有意的。
用律詩寫景是唐庚之長。此詩象古體詩一樣樸實、自然,看似隨意寫來,可寓意卻深。以詠景寫意,使詩味雋永,意味深長,不失為一篇佳作。
上一篇:《醉歌十首(其五)·汪元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野望·翁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