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在獄詠蟬并序》唐詩賞析,《在獄詠蟬并序》原文與注釋
駱賓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①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 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②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③豈人心異于曩時,將蟲響悲于前聽?④嗟乎! 聲以動容,德以象賢。⑤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 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⑥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 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⑦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⑧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 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⑨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⑩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 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11)感而綴詩,貽諸知己。(12)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 道寄人知,憫馀聲之寂寞。(13)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14)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15)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16)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17)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18)
【注釋】 ①禁垣西:囚禁在宮墻的西邊。②殷仲文之古樹:此借以說明自己雖有生氣,但已形同古樹。③有切嘗聞:是說秋蟬發聲比過去更加凄切幽怨。④曩 (nang)時:從前。將:抑或。⑤德以象賢:指蟬的操行足以與賢人比美。⑥仙都:仙人聚居處。羽化:指道家成仙。⑦數:定數,規律。審:洞察。藏用:出處進退。⑧有目斯開:蟬目張開。有翼自薄:蟬翼很薄。真:本態。⑨天縱:天所賜予。清畏人知:指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清廉淡泊, 比喻不想沽名釣譽。 ⑩仆:自稱謙詞。 徽纆:捆綁囚犯的繩子。 (11)蟪蛄:蟬名。 螳螂之抱影:是說螳螂見蟬欲捕, 比喻自己處境相當險惡。(12)綴詩:作詩。集字成句,集句成章,故曰綴。貽:贈送。(13)弱羽、馀聲:皆指蟬,作者借蟬自喻。(14)文墨:文辭。幽憂:深沉的憂思。(15)西陸:指秋天。南冠:指被囚系的人。(16)玄鬢:黑發。蟬首色黑,故云玄鬢。亦寓自己正當盛年 (時作者約三十歲)。(17)響易沉:鳴叫之聲容易消失。(18)信高潔:相信是清高廉潔的。予心:我的心跡。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在高宗儀鳳三年 (678) 以上書諷諫觸怒武后,被誣以貪贓罪下獄時作。詩中托物寄情,是比是興,抒寫了詩人在特定環境中品格的高尚和蒙冤受屈的憤慨。
首聯即點出秋蟬高唱,不絕于耳,叫人不得安寧。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引出客思。詩人在獄中深深地懷想自己的家園。句法上又運用對偶,并且對得很工。“深” 字有的版本作 “侵”。“南冠” 用典,詩人以鐘儀自喻。《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 ‘南冠而系者誰也?’ 有司答曰:‘鄭人所獻楚囚也。’”
頷聯既說蟬又說自己,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表達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凄惻感情。詩人不敢再看兩鬢烏玄的秋蟬,它能一展歌喉,盡情高唱; 而詩人也正當年,大好青春,卻經歷著政治上的種種折磨,一事無成,還被囚禁,能用什么迎接人生的晚年? “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傳說西漢時卓文君在司馬相如對她的愛情不忠后寫《白頭吟》 以自傷。詩人巧妙地借用這一典故,表達執政者辜負了他對國家的一片忠愛之心。
頸聯是詩的中心,既詠蟬,也自喻。露水重,蟬翼濕,難以向前飛進。比喻自己處境艱難,政治上的不得志,冤不能伸。風聲大,蟬聲便顯得低沉。比喻自己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有口也難辯,言論上受壓制。
尾聯寫詩人不顧及一切地將滿腔忠憤一瀉而出,詩人高潔的品質不為世人所了解,反而被誣下獄。詩人繼續以蟬自喻,高居樹上的秋蟬,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 只有蟬和詩人才能互相理解,蟬為詩人高歌,詩人為蟬而寫作。
這首詩因蟬而觸發感想,又用蟬自喻,由蟬到詩人,由詩人到蟬,自然真切,很好地實現了物我一體的境界。用典自然,語言含蓄。
上一篇:《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唐詩賞析,《回鄉偶書二首》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盧綸·塞下曲四首》唐詩賞析,《塞下曲四首》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