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別
翻鶯度燕雙比翼,楊柳千條共一色。
但看陌上攜手歸,誰能對此空相憶?
《翻鶯度燕雙比翼》具有樂府民歌的特色,簡潔暢達,質樸純真,寓深情于淺顯的語言,寄美好于人間俗景,堪稱優美動人的抒情之作。前半部分描寫自然景象,后半部分抒發人間情思。
詩中自然景象體現著詩人的精神意志,因為他抓住的正是最能促使自己產生此時此刻特殊感想的現象:鶯燕飛度,其狀多矣,唯“雙比翼”為詩人所刻意表現;楊柳造型,其象多矣,唯“共一色”為詩人所著力渲染。詩中所描寫的,既是特定形象,又是一般規律,雙重意義以同時并存的方式暗示給讀者。如此藝術,為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于無形中引導人們的聯想方向。 “攜手歸”讀罷,前面的“雙比翼”和“共一色”便立即轉化成參照意象,這樣,攜手而歸的陌生夫婦,不僅給人以鶯燕雙雙的親密感,而且使人看到酷似楊柳依依的共同本色。前三個詩句,分開則并無以一當三的功能,合起來卻能產生以三為一的合成效果。鶯燕、楊柳與陌上夫婦重疊在一起,于“但看”句中融為完整的審美對象。 《翻鶯》詩并不是孤單個體形象的堆砌,而是透著整體關系的審美實體。詩人牢牢把握住藝術形象的整體關系,自然無需將情愛話語直吐出來,愛情的思念便躍然于紙上。當詩人最后發出“誰能對此空相憶”的嘆唱時,讀者無不與之一拍即合,禁不住回想起各自生活中的恩愛場面。
蕭子顯一生從政、修史,效力于國家大業,遺詩甚少。他久居高位,難得接觸黎民百姓,這類表現村野情境的詩作尤其顯得珍貴。愈是高高在上,往往愈能覺察到下層民情與上層官風之間形成的反差。這種強烈反差作用于詩人,便在《翻鶯》詩里化作了新鮮超俗的生機。詩人無疑是親眼看到了田間士路上農家夫婦攜手同歸的情形,這一情形在種田人眼里屬于司空見慣之事,然而在蕭子顯這位達官貴人眼里卻顯得分外醒目,空前新鮮。因此,平中見奇之作得以從詩人的反差心態中創作出來。
應該看到,若不是詩人看見了陌上夫婦的甜蜜景狀,就絕對不會產生“但見陌上攜手歸”這樣質樸而優雅的佳句的。鐘嶸說得不錯:“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所謂“直尋”,指的就是耳聞目睹、切身體會,這對詩歌來說,是真正打動人心的重要前提之一。
上一篇:明月皎夜光|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春林花多媚|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