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宋濂·閱江樓記
金陵為帝王之州①。自六朝迄于南唐②,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于茲③,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 存神穆清,與道同體。雖一豫一游④,亦思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⑤。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云⑥。
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 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⑦,升其崇椒,憑欄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見江漢之朝宗⑧,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 “此朕櫛風沐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⑨,益思有以保之。” 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必曰: “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內外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 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馌之勤⑩,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閱夫長江而已哉!
彼臨春結綺,非不華矣; 齊云落星(11),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不旋踵間而感慨系之(12),臣不知其為何說也。雖然,長江發源岷山,委蛇七千馀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13),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圣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功者,勒諸貞珉(14)。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
【注釋】 ①金陵: 即今南京市。②六朝: 指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六個封建王朝,即三國時期的吳、東晉和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南唐: 五代十國之一,也建都金陵。③我皇帝: 指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到1398年在位。定鼎: 傳說中大禹鑄九鼎象征天下九州之土,以后的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為傳國之寶,隨都遷徙,后世王朝即把建都稱為“定鼎”。④罔間: 沒有間隔。穆清: 淳和清明。豫: 娛樂。⑤盧龍: 即盧龍山,在今江蘇江寧縣西北。⑥錫: 通 “賜”。⑦法駕: 指天子的車駕。⑧朝宗: 即諸侯朝見天子,在春季朝見叫朝,在夏季朝見叫宗。⑨中夏: 即中華。⑩行馌(ye): 給田里耕作的人送飯。(11)臨春結綺: 南朝陳后主在位時修建的樓閣名。陳后主和他的寵妃張麗華曾在此居住宴樂,不理政事,最后被隋軍所殺。齊云: 樓名,唐朝時修建,在江蘇吳縣,朱元璋率軍攻占長江時,吳王張世誠的諸姬在此樓焚死。落星: 樓名,三國時吳國修建,在江蘇江寧縣東北的落星山上。(12)旋踵: 指時間極短。旋,轉動。踵,腳后跟。(13)逢掖: 本為古代讀書人穿的一種袖子寬大的衣服,文中指讀書人。(14)宵旰 (gan): 即宵衣旰食的省稱,指天未明就穿衣服起床,到日暮時才吃飯。勒: 刻。貞珉: 指刻碑的美石。
【譯文】 金陵為帝王們建都的地方。從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都不能同此地山川的王氣相稱。到了我朝皇帝,在這里定都,才與山川王氣相當。從此,王朝的聲威教化遍及全國各地,不分南北。天地之間,神清氣和。即使一次娛樂一次游玩也足以讓天下后世效法。
在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獅子山,它從盧龍山蜿蜒而來。長江如一條彩虹,縈繞在它的山下?;噬弦蜻@里地勢雄偉壯麗,詔令在山巔修造樓宇,與百姓同游觀之樂,于是賜給它一個美好的名字叫 “閱江”。
每當登上閱江樓眺望之時,各種景物紛紛映入眼簾,仿佛千百年來的奧秘一下全部顯露出來。這難道不是天造地設,以待那一統天下的君主,而展現千百年不遇的奇偉壯觀之景嗎? 正當微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圣駕光臨,登上高山的頂峰,憑欄觀望,必定會產生悠然的遐思??吹侥情L江、漢水滔滔東去,各地的官員紛紛前來述職,城池高深,關隘險固,必定會說: “此是我櫛風沐雨,征戰攻取才得到的呀! 中華疆域遼闊,更要想辦法來保住它啊!” 看到那波濤浩浩蕩蕩,帆船來來往往,海外的船舶接連不斷地來朝,南方的珍寶爭相入貢,必定會說: “這就是我用仁德安撫,憑威力降服,聲威遍及遠近才達到的。四面邊境,何等廣遠,更要想方設法用懷柔政策來使天下人心安撫。” 看到長江兩岸,四面原野上,耕田的農人有烈日烤曬皮膚、寒風凍裂雙腳的痛苦,農家女子有采桑送飯的辛勞,也一定會說: “這些勞苦民眾,都是我從水火中拯救出來,安置在床席上的啊。天下的百姓,更要想方設法讓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啊!” 以此類推,皇上在閱江樓的感慨一定還有很多,不只是某些方面。臣下我由此體會到此樓的興建,是由于皇上要用它來抒發懷抱,通過觀覽景物而觸發感想,所見所感無不蘊含著政治清平的考慮,豈止是為了想用它來眺望長江之景呢?
當年的臨春閣、結綺閣,不能不說是很華美了。那齊云樓、落星樓也不是不高大??上У氖撬鼈冎徊贿^是用來演奏淫靡之音,藏納從燕、趙等地收羅來的美艷女子,而最終轉瞬之間家國破亡,令人心生感慨。對此臣下我真不知該怎樣來評說當年的人和事。雖然這樣,長江發源于岷山,蜿蜒曲折流經了七千多里才進入東海,白浪洶涌,碧波翻卷,六朝時候,往往把它作為一道天塹?,F在,天下一統,南北一家,長江才被視為維系國家安定的江流,不再發揮它在戰爭上的作用了。然而,這究竟是依靠了誰的力量呢? 那些讀書士子,登上此樓而觀覽江景,應當想到圣明天子恩德如青天,浩蕩無邊難以言表,這就像當年的神圣的大禹開鑿山石疏浚江水的功德一樣。一想到這,忠君報主之心不油然而生嗎?
臣下我資質愚鈍,奉圣旨撰寫這篇閱江樓記,本意是要推求圣上日夜操勞圖謀政治清平的功德,然后把它刻寫在精美的碑石上。因此,其它那些留連光景贊美山水的言辭一概省略,不在這里加以陳說,因為我擔心那樣的話會褻瀆圣明天子建造閱江樓的本意啊!
【鑒賞】 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獅子山上修建了一座閱江樓,命宋濂為此樓作一篇文字,本篇即宋濂奉旨而作的樓記。文章首先概述六朝、南唐的偏據一方,反面襯出明朝的聲威教化足以應山川之王氣,以 “一豫一游,亦思為天下后世法”作一小結。第二段接敘建樓由來及閱江樓形勝,以及皇帝登樓之思。第三段引臨春、結綺、齊云、落星典故,托出 “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 云云,歸入“宵旰圖治”。本文既屬于應制文字,故而多正大莊重之言和頌圣之語。然而若將文中 “圣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 等語僅僅視為頌圣,堪為皮相之論。本文婉而有諷,對朱元璋多規箴之語。如文中第三段三處“必曰”,寫皇帝登樓遐思,一思有以安天下,二思有以柔遠人,三思有以保庶民,后又用陳后主與吳王覆轍以警醒當今圣上,登樓覽勝之心與致治之思兩相結合,大有深意焉。
上一篇:《古文·鈷鉧潭西小丘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明文·宋濂·閱江樓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