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籍
洛陽城頭火曈曈, 亂兵燒我天子宮。
宮城南面有深山, 盡將老幼藏其間。
重巖為屋橡為食, 丁男夜行候消息。
聞道官軍猶掠人, 舊里如今歸未得。
董逃行, 漢家幾時重太平?
《董逃行》是一首借古諷今反映戰亂之害的詩篇。
作者張籍是唐代著名詩人,以創作新樂府詩聞名于世。他的樂府詩深受白居易的推崇,白在《讀張籍古樂府》中曾贊他“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董逃行》就是張籍眾多樂府詩中的一首。
《董逃行》本是樂府舊題,《漢書·五行志》和《風俗通》記載著這個標題的來歷:東漢末年董卓在朝專權,初平元年,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焚燒了洛陽宮殿。人們痛恨他,于是社會上出現了以“董逃行”為題的謠諺,詛咒他的殘暴跋扈,并預言他的敗亡。時隔約600年后的張籍,又選此舊格以賦新章,應該說是既有深意又有巧思的。在張籍出生前后的年代里,藩鎮割據已經為害甚烈。這些藩鎮擁有自己的兵力,經常向唐王朝的中央政府要權要地盤,如不滿足,動輒興兵作亂。755年,發生安史之亂。783年,也就是張籍登進士第的前兩年,朱泚擁兵嘩變,唐德宗出奔奉天。這一批批的“亂兵”和唐王朝借以平息叛亂的“官兵”和“外兵”,無不燒殺搶掠,使人民受盡亂離之苦。以“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為創作主張的詩人張籍,在詩中真實記錄了人民避亂的慘狀:為避亂兵而躲入深山的百姓們,把巉巖峻嶺當作房屋住,饑餓了只好把苦澀的橡實當作食物;男子白天躲藏在暗處,只有夜間才放出去探聽消息。可是哪里有什么好消息呢?聽到的是官軍還在胡亂抓人,所以鄉里遙遙在望卻不能歸去。在詩中,詩人也代人民發出了譴責戰亂、祈求太平的呼聲:“董逃行,漢家幾時重太平?”
詩人寫出了現時代的罪惡,卻未明言現時正是罪惡的時代。選用“董逃行”這一舊題,在首句寫作“洛陽城頭火曈曈”,而不直寫長安城頭。以古諷今,詩意明確而又含蓄。詩人的真實意圖仍然是顯豁的,但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畢竟多留下一方可供聯想的天地,從而使人在閱讀這首詩時多一分審美快感。
上一篇:《營州歌·唐·高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觀獵·唐·王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