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原文與賞析
司空曙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這首詩是客中送客之作,寫于“安史之亂”平定之后,意在傷自己之獨留南方,不能和朋友同來同返,并抒發對亂后形勢的憂慮之情。
詩題為《賊平后送人北歸》,“賊平”,指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叛軍首領史朝義率殘部逃到范陽,走投無路,自縊身亡,“安史之亂”最終被朝廷平定。“北歸”,指由南方回到故鄉,《新唐書》載司空曙為廣平人,這個“廣平”,據考證當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內,是“安史之亂”的重災區。而作者在亂后為何仍須滯留南方,現在已無法得知了。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首聯交代送人北歸的原因,抒寫自己不能還鄉的痛苦,“世亂”之時,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難,如今天下已經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滯留他鄉,“獨”字含義豐富,一指友人獨自北還,一指自己獨不得還,含有無限悲感。這一聯綰合二人,上句合寫,下句著重寫友人。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上句“生白發”亦有雙重涵義:一是形容亂離中羈旅之愁的深廣,一是說時間的漫長,從戰亂開始到結束,前后歷時九年。其實,這時的司空曙不過中年,并非真的很老邁,在“十才子”詩中,過早嘆老的詩句極為常見,這實際上是身處亂世的人們心態的反映。上句合寫二人,系實寫,為過去及現在之事,下句寫友人,系虛寫,為懸想,預寫之辭?!芭f國”指故鄉,古代“鄉”和“國”在用法上往往不分,“見青山”是說假如友人回到故鄉,田園廬舍定然一片廢墟,所見也惟有青山如故。從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歸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見的景物。律詩講究“起承轉合”,一般在第三聯轉折,此詩卻于第二聯完成“承”、“轉”,章法上別具一格。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頸聯及尾聯單從友人方面落筆?!皶栽隆本湎胂笃湓缧星榫?,“繁星”句虛擬其晚宿情景。這一聯點明“殘壘”,即殘破的壁壘,泛指戰爭遺留下來的痕跡?!肮赎P”,為兵家必爭之地,估計也殘破不堪了。因而這一聯著重寫“賊平”后殘破、荒涼之景,有人認為這首詩“描盡亂離之后荒亂風景” (王文濡《歷代詩評注讀本》)所見極是,“荒亂風景”,主要就是指的這兩句。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蔽猜摾^續虛寫友人歸途中所見所感。上句寫景,“禽”和“草”均帶有人的主觀感情,二物本無知覺,而曰“寒禽”、“衰草”,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進一步烘托了亂后的氣氛,并流露出自己的感情,下句寫“愁”,言愁無處不在,“愁”字既是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與一、二兩聯遙相呼應,真有草蛇灰線之妙。
這首詩是一首酬贈詩,這類題材在“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數思想平庸,藝術才力貧乏,有些流于庸俗歌頌,有些只是一般應酬,缺少真情實感,這首詩卻能跳出窠臼,寫得很成功。因為作者所送的友人,與自己同來南方避難,二人交情定非泛泛,送友人時必然難分難舍,而且送人的大氣候是戰亂剛剛平定,國家遍體鱗傷之時,同時友人得歸,自己難返,憂國之思,念家之情,不免一起涌上心頭,所以寫得催人淚下,作者《峽口送友》絕句云: “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為送故人?!迸c此詩大旨相同,可能作于同時。
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評這首詩云: “律詩中句法,最宜講究,八句要不盡同。尤其在兩聯中,句法不能一樣。如本詩中兩聯,就犯此病。因為四句中,動詞都用在第三字,都是以一個動詞貫穿上下兩個名詞。并且四個名詞,又各帶著一個形容詞。因此‘曉月過殘壘’,可對‘舊國見青山’。造成四句相同的句法。明王世懋《藝圃擷余》也指摘唐人詩中很多這種毛病,謂為‘在彼正不自覺,今人用之,能無受人揶揄’。他稱這種病為‘四言一法’,學者不可不知避免?!庇魇系呐u有理,《賊平后送人北歸》詩的前三聯均對仗,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稱為“富的對仗”,說明詩人刻意求工,對仗雖十分工穩,卻在不知不覺中犯了“四言一法”的毛病。如果就內容而言,中間兩聯描繪亂后景物和人情,非常貼切自然,故沈德潛評云: “四句與殘陽見舊山同妙。”喻守真在批評了此詩的缺點之后,也接著說“至于本詩的好處,則在處處不脫亂后的景象,所謂‘舊國殘壘’,‘寒禽衰草’,寫出一片荒涼之景,而別情自見?!蔽覀儗ζ湫问缴系男〈?,似不必苛責。
上一篇:《杜甫·諸將(其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頎·贈張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