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
蘇軾
旋抹紅妝看使君①,三三五五棘籬門②,相排踏破茜羅裙③。老幼扶攜收麥社④,烏鳶翔舞賽神村⑤,道逢醉叟臥黃昏。
【鑒賞】 這是蘇軾 《浣溪沙》 組詞五首中的一首。組詞前面有一個小序:“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這個小序交待了這一組五首詞的創作背景。宋神宗元豐元年 (1078) 春天,蘇軾在徐州任太守,因為春旱無雨,蘇太守便率領吏民到徐州城東20里遠的徐門石潭去祈禱龍王下雨,果然感動了龍王,普降春雨,使春耕生產得以順利進行;夏初時節,蘇太守又率領吏民到徐門石潭去 “謝雨”,即對龍王降雨表示感謝,并向上蒼祈禱豐年。這五首 《浣溪沙》 即描寫 “謝雨” 途中所見田園風光和農民形象。這首詞是這五首組詞中的第二首。上闋寫農村婦女 “旋抹紅妝”、爭看自己這位太守大人的情景,表現了農村婦女的憨態和純真,也襯托出使君大人的平易近人。下闋寫麥收前村里祭神賽社的盛況,寫出了農家之歡樂,民情之淳樸。在中國古代,縣官、州官等地方官員被稱為老百姓的 “衣食父母官”,然而真正無愧于這個稱號的官吏卻并不多,蘇軾堪稱是其中的一員。蘇軾在各地做地方官期間,都有很突出的政績,能急百姓之所急,能想百姓之所想,在杭州治理西湖、興修 “蘇堤”,在徐州率領臣民 “祈雨”、“謝雨”,便是最典型的例證。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蘇軾能以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甚至是幽默滑稽的態度和方式與老百姓打成一片,這大概正是老百姓喜歡 “坡翁”、懷念 “坡翁” 的原因所在。就詞的創作而論,蘇軾也是宋代第一個大量描寫鄉村風物、刻畫農民形象、表現老百姓生活情感的詞人,大大擴展了宋詞的表現范圍。
上一篇:《蘇軾·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秦觀·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