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強學會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東眈①,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 況磨牙涎舌,思分其余者,尚十余國。遼、臺茫茫,回變擾擾, 人心皇皇, 事勢儳儳②, 不可終日。
昔印度,亞洲之名國也,而守舊不變。乾隆時,英人以十二萬金之公司通商而墟五印矣③。昔土耳其,回部之大國也。疆土跨亞、歐、非三洲,而守舊不變為六國執其政,剖其地,廢其君矣。其余若安南,若緬甸,若高麗,若琉球,若暹羅,若波斯,若阿富汗,若俾路芝④,及為 [國]于太平洋群島、非洲者,凡千數百計,今或削或亡。舉地球守舊之國,蓋已無一瓦全者矣。
我中國孱臥于群雄之間⑤,鼾寢于火薪之上。政務防弊而不務興利,吏知奉法而不知審時,士主考古而不主通今,民能守近而不能行遠。孟子曰: “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⑥。”蒙盟、奉吉、青海、新疆、衛藏土司圉徼之守,咸為異墟⑦;燕、齊、閩、浙、江、淮、楚、粵、川、黔、滇、桂膏腴之地,悉成盜糧。吾為突厥、黑人不遠矣。
西人最嚴種族,仇視非類。法之得越南也,絕越人科舉富貴之路,昔之達宦,今作貿絲也⑧。英之得印度百年矣,光緒十五年始舉一印人以充議員,自余土著,畜若牛馬。若吾不早圖,倏忽分裂,則桀黠之輩,王、謝淪為左衽⑨; 忠憤之徒,原、郤夷為皂隸⑩。伊川之發,駢闐于萬方(11); 鐘儀之冠(12),蕭條于千里。三州父子,分為異域之奴(13);杜陵弟妹,各銜鄉關之戚(14)。哭秦庭而無路,餐周粟而匪甘(15)。矢成梁之家丁,則螳臂易成沙蟲(16); 覓泉明之桃源(17),則寸埃更無凈土。肝腦原野,衣冠涂炭。嗟吾神明之種族,豈可言哉! 豈可言哉!
夫中國之在大地也,神圣繩繩(18),國最有名。義理、制度、文物,駕于四溟(19)。其地之廣于萬國等在三,其人之眾等在一,其緯度處溫帶,其民聰而秀,其地腴而厚,蓋大地萬國未有能比者也。徒以風氣未開,人才乏絕,坐受凌侮(20)。昔曾文正與倭文端諸賢,講學于京師,與江忠烈、羅忠節諸公,講練于湖湘,卒定撥亂之功。普魯士有強國之會,遂報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21),用成維新。蓋學業以講求而成,人才以摩厲而出。合眾人之才力,則圖書易庀(22); 合眾人之心思,則聞見易通。《易》 曰: “君子以朋友講習(23)。” 《論語》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致其道(24)。”
海水沸騰。耳中夢中,炮聲隆隆(25)。凡百君子,豈能無淪胥非類之悲乎(26)! 圖避謗乎?閉戶之士哉! 有能來言尊攘乎? 豈惟圣清,二帝、三王、孔子之教,四萬萬之人將有托耶!
【鑒賞】 此文詞工句麗,頗具駢文風采,卻未以辭害意。如果說華麗的詞藻織成此文漂亮的外衣,嚴密的邏輯則構成此文強健的筋骨,廣博的學識無疑是肌肉,對岌岌國勢的擔憂、對革新求變的信心和決心則是鮮活的血液。
作者意在言明利害、振奮人心,所以開門見山,用急促之筆概括國勢之危。“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東眈”,短促的四個三字句相并,仿佛讓人眼見入侵鐵蹄紛至沓來,團團圍住龐大而弱小的華夏之邦。“況磨牙涎舌,思分其余者,尚十余國”。“況”“尚”二字,更增國勢之危。已明外敵何其洶洶,作者繼以五個四字句,間以疊字,蕩氣回腸,道出萬般焦急、憂慮與慨嘆。那么,造成這一切惡果的原因何在呢? 固在“守舊不變”。作者先以亞洲名國,回部大國為例,接著一氣連數近十國。并說如此這般的國家,“千數百計”,均 “或削或亡”。所以說“舉地球守舊之國,蓋已無一瓦全者”。康有為以豐富的世界歷史陳說了 “守舊不變”的堪憂。中國也不例外,政治上“不務興利”,官吏們 “不知審時”,讀書人“不主通今”,百姓“不能行遠”,幾個排偶句痛陳中國之現狀。那么大好江山又安能不淪為“異墟”,膏腴之地又豈不成為“盜糧”。“吾為突厥、黑人不遠也”意即我們就要成為別人的附庸了,現實是何等殘酷,然更殘酷、更無奈的尚在后面。康有為就是要國人明了大廈將傾的國勢,岌岌可危的現狀。所以他將報警的巨鐘敲得更響更急——旦滅國,后果不堪。越南、印度是前車之鑒,“若吾不早圖”,將重演亡國之禍。這段文字,以大量排偶句構成,又融注著為國為民而憂的沉重之情,讀之催人淚下。
康有為力主維新變革,為了造成政治聲勢,他組織了強學會,此文即因此而作。一方面,他要警醒世人,另一方面,又要激勵、振奮人心,所以警鐘長鳴之后,又從正面激發國人對維新變革、挽救國勢的信心。中國原本地大物博、人民聰慧、溫度適宜,只因 “風氣未開,人才乏絕”,才致今日之境,若能竭心圖變,如前輩諸賢,如普魯士、日本,就能夠救國于水火; 只要大家能精進學業,磨礪人才,齊心合力,則前途可待,國難可救。行文至此,我們不難發現康有為總能以古今中外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為證,雄辯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文末,作者以抒情的筆調進一步激勵國人,既不忘“淪胥非類之悲”,更要不避誹謗,站到維新變革的前列中去。
本文雖為造政治聲勢而作,卻也體現了康有為憂心國勢、為天下百姓計的愛國情懷,以及致力革新的勇氣和決心。另外,文章雄渾的氣勢,內容的精當,思維的嚴密,無一不令人稱譽。
上一篇:戰國策《莊辛說楚襄王》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王禹偁《待漏院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