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昔者王子猷之愛竹,造門不問于主人,陶淵明之臥輿,,遇酒便留于道上。況西湖之勝概,擅東潁之佳名。雖美景良辰,固多于高會;而清風明月,本屬于閑人。并游或結于良朋,乘興有時而獨往。鳴蛙暫聽,安問屬官而屬私?曲水臨流,自可一觴而一詠。至歡然而會意,亦傍若于無人。乃知偶來常勝于特來,前言可信;所有雖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歐陽修在“慶歷新政”流產后,被政敵彈劾,貶知滁州。四年后,即皇祐元年(1049),由揚州改知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年四十三歲。出于對潁州人情風俗淳樸和西湖景色秀美的摯愛,同時也鑒于宦海風波的險惡,“于時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思潁詩后序》)。次年離潁赴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職,約摯友梅堯臣買田于潁,以作退居準備。時隔廿二年之后,即熙寧四年(1071),六十五歲的歐陽修終于致仕,退歸潁州私第,安度一生中最后的一年。這時間,他飽覽西湖之勝景,暢然于清風明月之嘉會,“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創作了十首“聊佐清歡”的組詞《采桑子》。每首首句末尾都有“西湖好”三字。形成了這組詞統一的主題和形式。
本篇是組詞的第一首,寫春日泛舟游賞西湖所見的美景。潁州西湖,在汝陰西北,是潁河會諸水匯流之處的水泊,長十里,廣三里,風光秀麗,當時與杭州西湖齊名。起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旨,直抒贊美之情。透過“輕舟短棹”四字,在激發人們浮起形象畫面的同時,又輕松自然地表達了詞人悠然自得的興致。而“西湖好”三字,在直抒胸臆的樸素語言的表層之下,正凝聚著詞人對西湖的全部的愛。接著,一瀉而下,分四層具體描繪輕舟游湖時所見的美好景色。“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先從視覺狀寫目中之所見。詞人身在舟中,眼眺前方,只見“春水綠如藍”的湖面綿延不斷,迎面而來,岸邊春草如茵的長堤,飄來陣陣清新的芳香。詞人為這誘人的綠色和春光所包圍,不禁悠然陶醉了。“隱隱笙歌處處隨”,又進一層,從聽覺來寫泛舟時的情景。詞人正為西湖春色而目馳神蕩,耳旁又不斷傳來陣陣優美的音樂和動人的歌聲,隱隱約約,忽有忽無,仿佛是為詞人游湖助興,仿佛是為自然美增添流動的旋律。同時,這短短七字,又巧妙地從側面暗寫游人之盛,點染了游春時節的氛圍。
下闋進入第三層。“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詞人的目光由前而下,由眺望而凝視:船前無風無浪,湖面水平如鏡,輕舟恰似在琉璃之上飄然滑動,絲毫不覺舟船的移動前行。這是視角向下注視船前水面而帶來的真實感受,詞人似乎暫時摒棄了周圍的一切,注目凝視著這一特寫鏡頭,全身心沉浸在靜謐超脫的境界之中,獲得了獨特的美感享受。突然,船槳擊水,船邊漾起一脈細浪,驚動了近處沙洲上的水鳥,掠岸飛起。“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結拍兩句,是全詞的最后一層,承靜景而寫動景,在幽靜的畫面中注入了動的活力、動的意境和韻味,大有辭盡意不盡之妙。我們仿佛和詞人一起,悠然的目光隨著水禽矯健的飛翅,漸漸地移向遠方的綠水藍天。
閑雅處,自不可及。(許昂霄《詞綜偶評》
上一篇:《醉蓬萊 歸故山·王沂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采桑子·歐陽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