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輔《水簾洞》原文與賞析
李元輔
一片掛蒼崖,分明不惹埃。
蹙成珠顆白,垂下水簾來。
野燕飛難入,山風卷不開。
聲聲去朝海,無意戀巖隈。
水簾洞,位于湖南衡陽南岳紫蓋峰下。據《衡山縣志》載: 紫蓋峰上有一石池,闊二三丈,深不可測。石池至山下,有一座二十多丈高的陡峭石壁,瀑布垂直而下,聲響如雷,像千萬珠玉噴濺,風景奇絕。
詩人從直觀入手,攝取其橫斷面,以“一片”領起,把壯闊瀑布圖景的序幕拉開。紫蓋峰上樹木蔥蘢,蒼青翠綠,瀑布從山巖上奔騰直下,黑白分明,一塵不染。青山白瀑,分外耀眼,頗似唐代徐凝所寫之廬山瀑布:“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詩人在首句中用一“掛”字,既是狀瀑布之形與勢,又極微妙地暗寫山勢之高峻陡峭,一字多用,文筆省凈。但“掛蒼崖”三字僅是一種襯筆,意在突出“一片”,重在表現瀑布之壯闊。此與歷來從高處寫瀑布不同,如李白著名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如與李元輔同時代的詩人、吏部侍郎畢田的《水簾洞》:“洞門千尺掛飛流,玉碎珠簾冷噴秋”,而李元輔詩中沒有寫“千尺”、“三千尺”,而是寫“一片”,其視角、手法不一,足見立意之新。
因山陡流速,水花噴薄四濺,如銀如雪,如珠如玉,晶瑩皎潔,剔透玲瓏,它橫掛在山巖,像垂下的珠簾,十分壯觀。詩人用珠簾喻瀑布,非常形象貼切。古代歌樓房櫳、富豪之家常設置珠簾,絢麗多采。杜牧《贈別》詩曰:“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蘇軾曰:“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吉祥寺賞牡丹》) 通過詩人的比喻和想象,一幅壯美的瀑布圖畫展現在讀者眼前。此二句緊承前意。“垂下”二字,與首句“掛”字照應,“水簾”,又與“一片”吻合。從作者遣詞用字上,極見其針線之縝密。
開端四句是從正面敘寫瀑布,而五六句則用側寫:“野燕飛難入,山風卷不開。”在大自然中疾飛的野燕,并非梁上家燕,它帶著幾分野性,高飛云天,低穿峽谷,越山過嶺,無往不勝,然而它卻飛不進水簾洞; 山風是兇猛的,呼天嘯地,卷屋拔樹,橫掃萬物,威力無比,但它也卷不動這水簾。此是極寫瀑布洶涌澎湃,氣勢磅礴。
以上六句,一二句寫瀑布之形、勢,用賦的手法,三四句借助形象狀瀑布之美色,用比的手法,五六句通過野燕山風側寫其氣勢,用擬人手法。末二句寫瀑布之歸宿,是出人意表的一筆,忽從狀物轉換到寫意,超然于景外,將詩的思想內涵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聲聲去朝海,無意戀巖隈。”瀑布,雖然壯美,但它卻并不滿足曲澗山巖處,它將滔滔汩汩奔向無垠的大海,把小我匯成大我,構成一幅更壯麗的圖景。瀑布奔騰在荒野僻靜的山巖,本是超塵高潔的,士大夫見之多易產生幽居樂趣、隱士情懷,而詩人卻用“聲聲”二字描寫,不但實寫出水簾洞的熱熱鬧鬧,有聲有色;且還借水抒發出奔流大海的強烈情志,使人可以從中體會出一種對遠大理想、宏偉抱負的執著追求。這反映了作者胸襟之闊達,情操之高尚。“海”的遠景是虛寫,但卻誘人遐想,幻構出一個雄偉壯闊的意境,把讀者從賞微觀之瀑布,引領到遙想大海之恢宏,在審美愉悅中領略到更高層次的哲理意蘊。
這是一首詠物詩,又是一幅山水畫,更是一曲壯志歌。詩中寓志,畫里含情。由此,蒼崖、水簾、野燕、山風、大海這些自然之物,無不幻化成了詩人心曲的音符。詩人是北宋真宗時一位名畫家,他以闊達的胸襟洞察宇宙人生,用飽滿的熱情去贊頌自然山水,以絢麗的彩筆點染山川,故能創作出積極向上、鼓舞人們意志的杰作來。
上一篇:劉侗《水盡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樊獻科《水簾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