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史乘
英雄未肯死前休, 風起云飛不自由。
殺我混同江外去, 豈無曹翰守幽州?
文天祥
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是一位富有崇高氣節的抗元民族英雄,他在強敵面前所表現的威武不屈、視死如歸的氣概,被后人譽為“精忠偉烈,震耀古今”(元代詩人張翥語)。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南宋王朝以謝太后為首的最高統治者眼看大勢已去,決定向元軍投降。正月二十日,當時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的文天祥,被派往皋亭山向元軍請和。在元營中文天祥面對氣焰囂張的元丞相伯顏慷慨陳辭,力主元軍先退兵后講和。伯顏聞言大怒,把文天祥一行扣押在元營。《紀事》詩即寫于初到營之時。
《紀事》詩共六首七絕,“英雄未肯死前休”為第六首。詩前有序:“予詣北營,辭色慷慨。初見大酋伯顏,語之云:‘講解一段,乃前宰相首尾,非予所與知。今大皇以余為相,予不敢拜,先來軍前商量。’伯顏云:‘丞相來勾當大事,說得是。’予云:‘本朝承帝王正統,衣冠禮樂之所在,北朝欲以為國歟?欲毀其社稷歟?’大酋以虜詔為解說,謂:‘社稷必不動,百姓必不殺。’予謂:‘爾前后約吾使多失信。今兩國丞相親定盟好,宜退兵平江或嘉興,俟講解之說達北朝,看區處如何卻續議之。’時兵已臨京城,紓急之策,惟有款北以為后圖,故云爾。予與之辯難甚至,云:‘能如予說,兩國成好,幸甚;不然,南北兵禍未已,非爾利也。’北辭漸不遜。予謂:‘吾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鑊,非所懼也。’大酋為之辭屈而不敢怒;諸酋相顧動色,稱為丈夫。是晚,諸酋議良久,忽留予營中,當時覺北未敢大肆無狀,及予既縶維,賈馀慶以逢迎繼之,而國事遂不可收拾。痛哉!痛哉!”詩與序互為表里。
《紀事》之六仿佛是全詩的總結,強烈地抒發了作者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氣概及恢復失土的堅定信念。按慣例,兩國交兵不扣來使,而這次文天祥卻被扣押在敵營中,他知道肯定是兇多吉少。“英雄未肯死前休”二二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與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風起云飛,山河變色,身臨敵手,失去自由,但英雄的本色不變。作者身處逆境,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國家的命運。“殺我混同江外去”二句語極悲壯。混同,就是混而不辨,幾乎相同的意思。江外,即指江南。文天祥為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江南是他的故鄉。意謂即使敵人殺了我,我的魂魄就能自由地返回江南故鄉了,沒有什么了不起。目前大片國土淪喪,但作者堅信大宋王朝以后還會有忠勇之士如宋初大將曹翰那樣來守衛邊疆的。宋太祖太平興國五年(980)大將曹翰被任命為幽州行營都部署。幽州在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一帶。
這首詩沉郁頓挫,愛國主義精神高揚,千百年來感動了眾多讀者。正如清人吳之振在《宋詩鈔·文山詩鈔序》中所說:“嗚呼,去今幾五百年,讀其詩,其面如生,其事如在眼前,此豈求之聲調字句間哉!”
上一篇:張璋 姚普《紫萸香慢》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宋]韓希孟《練裙帶詩》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