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
山冥云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在王炎《雙溪詩余》的五十余首詞中,有一部分是描寫農村,表現農民生活和反映農民思想愿望的。這首詞寫得較有特色。
“山冥云陰重,天寒雨意濃”,起拍兩句,就鮮明地勾勒出春分前后南方一帶雨季的自然面貌:云層重迭,遮蔽天日,群山失色,空中陰沉沉地,充溢著水氣和寒意。在廣鏡頭之后,出現了一個特寫鏡頭: “數枝幽艷濕啼紅”。一些幽艷的花都被雨打濕了,搖曳在濃重的濕氣中。啼紅是說花瓣上流動著水珠,就好象珠淚瑩瑩。寫出了花狀,在春雨綿綿這一特定的情景中的形態,使“雨意濃”更具形象。面對春風春雨,古人多發惜花傷春之感。其中有的是“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常恨朝來寒雨夜來風”(李煜《烏夜啼》)的家國之嘆;有的是“雨疏風驟”、“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表達淡淡的春愁。詞人一反傳統,發出了“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的感嘆。
為什么春雨來臨之際,不應也不必為花衰柳殘而苦惱呢?詞自然渡入下片。“蓑笠”指代雨中農夫,他們為了衣食生計,對這“當春乃發生”的“好雨”是巴望已久的。“朝朝”、“處處”,寫出他們對春雨的欣喜之情和備耕的辛勤之態。目睹農民的勞作,作者于是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深沉感喟。“三農”,是因為在農事中有三個最繁忙艱苦的階段:春耕、夏種、秋收。結拍以平樸無華的語言,寫出農民樸實的思想愿望: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同臨風面雨“惜花惆悵”兩種心態,形成了鮮明對比,作者一褒一貶,態度分明。
對勞苦民眾生活疾苦表示出人道主義的同情,這在歷代文人詩中并不少見,但在詞中卻不可多得。這首詞把筆觸伸向農村,借景抒情,由絲絲春雨生發出重大感慨,對農民的思想感情作了真切的敘寫和由衷的贊美,對自己出身于其間的士大夫階層的傷春惜春的閑情逸致作了某種否定,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上一篇:《南鄉子·歐陽炯》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南歌子·呂本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