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李白《梁甫吟》七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李白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①?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②。寧羞白發照淥水,逢時吐氣思經綸③。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④。大賢虎變愚不測⑤,當年頗似尋常人。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⑥。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⑦。東下齊城七十二,指麾楚漢如旋蓬⑧。狂客落拓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⑨!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⑩。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11)。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12)。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13)。 猰?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14)。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15)。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16)。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17)。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18)。《梁甫吟》,聲正悲。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19)。風云感會起屠釣,大人臲屼當安之(20)。
【解題】
《梁甫吟》為樂府舊題,亦作《梁父吟》。梁父,泰山下小山名,在今山東泰安東南。《文選》載張衡《四愁詩》:“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李善注:“泰山以喻時君,梁父以喻小人也。”劉良注:“愿輔佐君王致于有德而為小人讒邪之所阻難也。”李白此詩主旨正在此。約作于開元二十一年(733),時首次人長安,為小人所阻而未見君王,失意歸來。詩開頭即抒渴望見明主;接敘呂尚暮年遇文王、酈食其狂士見高祖而發跡,勉勵自己亦當自奮;中敘欲見明主遭小人所阻,又抒為國擔憂情懷;末以“神物合有時”以自慰。大量用典而流暢自然;豪縱不羈而一氣呵成;構思奇幻而意脈清晰。“若無太白本領,不易追逐”(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六)。
【注釋】
①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陽春:喻遭遇明主以施展抱負的時機。②二句寫呂尚故事。相傳呂尚五十歲在棘津販賣食物,七十歲在朝歌屠宰牲畜,八十歲在渭水邊的磻(pan)溪釣魚遇到周文王,九十歲被拜為天子師。見《韓詩外傳》卷七、卷八。朝歌:在今河南淇縣。屠叟:以屠宰牲畜為生的老翁。棘津: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磻溪:在今陜西寶雞市東南。③二句意謂豈能以年老為羞,逢到好時機就揚眉吐氣考慮治理國家大事。淥(lu)水:一作“清水”。吐氣:一作“壯氣”。經綸:整理絲縷,引申為處理國事。④廣張:廣闊地張開。三千六百釣:一年有三百六十天,謂呂尚八十歲釣于渭濱,至九十歲遇文王,則垂釣十年,共三千六百日,故云。風期:風度襟懷,一作“風雅”。⑤此句意謂大人物的突然得志如虎皮花紋的更新變化,文采炳煥,愚者不可能測知。《易· 革》:“大人虎變。象曰:其文炳也。” ⑥高陽酒徒:指漢初酈食其(li yi ji),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人,性狂愛酒,自稱“高陽酒徒”。長揖:古時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的普通禮節,與跪拜的大禮相對。山東:太行山以東。隆準:高鼻子。隆準公:指漢高祖劉邦,據史稱劉邦是高鼻子。⑦二句寫劉邦接見酈食其事。據《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記載,酈食其見沛公劉邦時,只長揖而不拜。當時劉拜正由兩個女子為他洗腳,酈批評說:“你要聚集義兵誅滅無道的秦國,不應該這樣傲慢地接見長者。劉邦聽后立即停止洗腳,穿整衣服,請酈生上坐,并向他道歉。騁雄辯:指酈食其對劉邦說的話。輟(chuo):停止。趨風:疾行至下風,表示向對方致敬;一說疾趨如風。入門不拜:一作“入門開說”,一作“一開游說”。⑧二句謂酈食其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出謀畫策,游說齊王田廣,不費一兵一卒而使田廣將齊七十馀城歸順劉邦。指麾:即指揮。旋蓬:隨風旋轉的蓬草,形容輕而易舉。⑨狂客:一作“狂生”,指酈食其。落拓:一作“落魄”,窮困失意,又指放蕩不羈。壯士:李白自稱。⑩攀龍:比喻依附帝王以建功立業。雷公:雷神。砰訇(peng hong):宏大的響聲。天鼓:雷神所擊之鼓。
(11)三句用神話故事。《神異經· 東荒經》記載,東王公常與玉女投壺,投不中,“天為之笑”。張華注說,人間看到的天上不下雨而有電光,就是天笑。投壺:古代宴飲時的游戲,以盛酒的壺口為目標,賓主在一定的距離外以次向壺中投箭,中多者為勝,負者罰飲。玉女:仙女,此處喻受皇帝寵幸的小人。三時:指早、午、晚終日。倏爍(shu shuo):電光閃動貌:晦冥:昏暗;此處喻政治昏暗。(12)閶闔(chang he):神話中的天門,喻指皇宮大門。九門:皇帝宮門由內而外共有九重。叩關:敲門。閽(hun)者:看守宮門的人。(13)二句意謂皇帝不了解自己對國事的至誠關切,變成像杞人憂天一樣多此一舉。白日:喻皇帝。精誠:至誠。《列子· 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無)所寄,廢飲食者。”傾:倒塌。(14)二句意謂朝廷權幸為政就像兇獸磨牙競食人肉,賢臣為政就像義獸那樣仁愛,連草莖都不肯踐踏。 猰?(ya yu):古代傳說中食人的兇獸。 騶虞(zou yu):古代傳說中不吃生物、不踏活草的義獸。(15)二句意謂自己雖處危險境地,但仍有勇氣去克服艱難險阻,執猱搏虎、側足焦原,都不以為苦。據《尸子》記載,古代勇士中黃伯能左手執猱(善攀援的猴),右手搏雕虎(色彩斑駁的猛虎)。焦原:山名,在今山東莒縣南,為極危之地。(16)二句意謂智者遇昏暗之世將才智收藏起來,愚者卻偏要逞能斗勝,自己不被世人所識,因此被看得輕如鴻毛。(17)二句用晏嬰故事表示怕被人用讒言陷害。據《晏子春秋· 內篇· 諫下》記載:春秋時,齊國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都以勇力聞名,因對齊相晏嬰不恭敬,晏嬰想將他們除掉,就請齊景公拿出兩個桃子,讓三人論功食桃。公孫接和田開疆先敘己功而各拿一個,古冶子則說自己功最大。二人羞愧自殺,古冶子也感到自己獨生不義,也自殺。后常以“二桃殺三士”喻陰謀殺人。托名諸葛亮的《梁甫吟》云:“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墳,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 相國齊晏子。”(18)二句意謂朝廷如起用自己,就會像周亞夫得到劇孟那樣發揮作用,否則就會像吳楚用兵失去劇孟而被人譏笑為徒勞。《史記· 游俠列傳》記載:漢文帝時,吳楚等諸侯國叛亂,太尉周亞夫到河南找到了大俠劇孟,高興地說:“吳楚想造反而不用劇孟,就可知道他們無所作為。天下動亂時,宰相得到一個劇孟,就像掌握了一個敵國。弄兵:玩弄兵器。一本無此二字。咍(hai):譏笑。爾:指吳楚等諸侯國。徒勞:白費力氣。(19)二句用張華事。《晉書· 張華傳》記載:豐城縣(今屬江西省)令雷煥掘得二劍,送一劍給張華,留一劍自佩。張華寫信給雷煥說:“詳觀劍文,乃干將也,莫邪何復不至? 雖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后張華被殺,寶劍不知去向。雷煥死后,其子雷華佩劍經延平津,劍突然從腰間躍入水中。派人下水找,不見。只見兩龍各長數丈,蟠在一起,光彩照水,波浪驚沸。雷華嘆曰:“先君化去之言,張公終合之論,此其驗乎?”此處用典以喻才士與明主終有遇合之時。(20)二句意謂風云感會機遇到來之時就當從屠、釣中出來,有志之士不遇時應當安心等待。風云感會:《易· 乾· 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后人因以風云感會比喻機遇。屠釣:指隱居。呂尚未遇文王時,曾為屠夫、釣者。 大人:有志之士。 臲屼(nie wu):同“嵲屼”、“臲”,不安貌。
上一篇:李白《將進酒》七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李白《長相思》七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