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攸憂》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晉書》卷九十《良吏列傳·鄧攸》:“鄧攸字伯道,平陽襄陵人也。……石勒過泗水,攸乃斫壞車,以牛馬負妻子而逃。又遇賊,掠其牛馬,步走,擔(dān)其兒及其弟子綏。度不能兩全,乃謂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yīng)自棄我兒耳。幸而得存,我后當有子。’妻泣而從之,乃棄之。其子朝棄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樹而去。……攸棄子之后,妻不復(fù)孕。過江,納妾,甚寵之,訊其家屬,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攸素有德行,聞之感恨,遂不復(fù)畜妾,卒以無嗣。時人義而哀之,為之語曰:‘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弟子綏服攸喪三年。”
【釋義】晉鄧攸遇石勒之亂,為石勒擒。有胡人暗助鄧攸逃走。鄧攸攜妻、子、侄子步行而逃,認為子、侄不能兩全,棄子而存侄。后鄧攸卒無子。“鄧攸憂”作為無子而感恨的典故。
【例句】嗟吁獨負鄧攸憂,一子難留。且求佳婿續(xù)箕裘,是亦良謀。(柯丹邱南戲《荊釵記》第五出《啟媒》)錢流行自嘆如鄧攸,無子繼家業(yè)。
上一篇:元曲典故《道士肝》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鄧通銅山(鄧通錢)》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