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天目(一)》原文與賞析
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莊至顛,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絕也。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雖幽谷懸巖,庵宇皆精,三絕也。予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曉起看云,在絕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絕也。然云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值萬余錢,六絕也。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予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以后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數日晴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山中僧四百余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予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
袁宏道于萬歷二十五年 (1597) 辭吳縣令后,曾游天目山,并寫了天目 (一) (二) 兩篇游記。天目山又名浮玉山。位于浙江西北部臨安縣北五十里,主峰有東西。《元和郡縣志》:“山有兩峰,峰頂各有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天目山高水秀,林木蔥郁,奇峰怪石,溪流幽壑,景色佳麗,乃浙西名勝。
此游記突出特色是全景著筆,抓住景物主要特征,將天目山的奇麗景色、特產等概括為“七絕”,分類逐一描繪,引讀者全面領略天目山優美風光。文章開頭對天目山做了總體介紹,“幽邃奇古”四字是總的特點。“可二十余里”寫從山腳至山頂的高度。按一般寫法,接下來應以行蹤為序或按景觀分別描述,而本文卻以一段議論插入,說:“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少) 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 (山體高大) 則玲瓏絕少; 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 (樹木枯少)”這里用了三組對偶句,概述了諸山的缺陷,用以反襯天目山“幽邃奇古”之美,同時也使文章增添了波瀾。
下面集中筆墨寫天目山的七絕景色。這里不以游蹤為序,而是按景物分類描述,文筆清新,富有形象性。寫水,山多瀑布,飛流淙淙,如萬匹白絹,懸于天際,此一絕也。這里從瀑流之多,色之白,聲之響,狀之奔瀉等幾方面來寫,決無“山高水乏”之缺陷。寫山,山色蒼潤,郁郁蔥蔥,山巒深奧奇巧,山徑曲折蜿蜒,山壁竦峭斗立,此二絕也。從四個方面寫出山的風采神韻,絕不是“石峻毛枯”的山巒。寫廟,“庵宇皆精”,掩映于幽谷懸崖之上,此三絕也。故此山為“道教三十四洞天”。寫雷,雷聲甚小,若嬰兒啜,此從側面烘托天目山空曠高遠,此四絕也。寫云,白凈如綿,奔騰如浪,大地如琉璃海晶瑩剔透,眾多山峰涌出云層,如水上浮藻游動,此五絕也。這里運用巧妙的比喻,繪出云之色彩、動勢,而且還以大地、山峰從側面表現了云海的動態美、光澤美。寫松,是粗“四十圍”,高“不逾數尺”,樹冠如蓋,與他山之松不同,此六絕也。寫茶筍等特產,茶味香,遠勝杭州龍井; 筍味美,清遠過破塘 (浙江地名) 竹筍,此七絕也。作者以排比句式,比喻修辭法為讀者展現了天目山勝景。面對如此山水,怎不贊道: 此是大江之修行隱逸之勝地呢? 于是產生出資結室于茲的想法,此從側面進一步烘托了天目山神采。
在分別描述天目山七絕之后,作者才依時間順序,按游蹤輕點幾處景物。先寫第一天晚上宿幻住庵,幻住庵是中峰道場,離山腳十幾里路,其景觀空闊、眾多,然而本文僅以“晨起看云”一筆帶過。然后寫“登絕頂”,晚上又宿高峰死關。第二天,“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對活埋庵亦是一筆帶過。“活埋庵”何以名之,作者未釋,留給讀者思考。一篇游記為何將足跡所到之處輕輕帶過呢? 這是因作者游天目山同時寫了兩篇游記,第一篇是對天目山全景著筆,第二篇是重點景觀分別描述,如此形成袂連而出絕不重復的姊妹篇。請看《天目 (二)》記述道:“天目之山,敞于幻住,奇于玉立,險于獅子巖,幽于活埋庵。”這里各一一字分別概括了四處景觀的特點,幻住庵“敞”,玉立峰“奇”,獅子巖“險”,活埋庵“幽”。文中又繼續描述:“ (活埋) 庵小而飾,竹石皆秀,面峰奇削,廣不累丈,游人行刀脊上,發皆豎。峰頂老松,偃石側出。”如此描繪,讀者定知“活埋庵”之由來。“幻住 (庵) 即中峰道場,景尤空闊,諸峰奇態,畢供眼前。從山足至此,可十余里。由幻住 (庵) 而上,山愈高峻,然佳處皆在山半。”“玉立(峰) 骨色類湖石,一峰拔地立,玲瓏纖峭,高千余級,四面石壁刻露,攢青簇黛,似有高手堆疊而成。”“獅子巖架壁為閣,下臨無地,巨木繡壁如韭,飛巖怒壑,不可盡狀。”
兩篇游記有全景、有分景,各有側重,形成一個完美的統一體。本文最后記述了山僧執禮甚恭,語“不足當巨目”之謙詞及作者對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 (我輩也有點緣分)”的詼諧話語,都在點文題“天目”, 至此作結,行文嚴謹。對話的幽默風趣,言談笑貌歷歷在目,體現了作者景中有人的特點。景物描寫精練、形象,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雍陶《天津橋春望》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何青《天都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