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關興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樣空①。
但存忠孝節,何必壽喬松②。
【釋詞】
①蜉蝣:蟲名,其成蟲的生存期極短?!对姟げ茱L·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p>
②喬松:即王子喬和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長壽。李白《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客遇王子喬,口傳不死方?!标愖影骸洞喝盏墙鹑A觀》:“還邀赤松子,天路坐相邀?!?/p>
【賞析】
諸葛亮正待六次北伐,“忽報關興病亡。孔明放聲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蘇。眾將再三勸解,孔明嘆曰:‘可憐忠義之人,天不與以壽! 我今番出師,又少一員大將也!’”
“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樣空?!鄙烙谐?,人皆知之。但像關興如此年輕有為的將才,英年早逝,令人嘆惋。這首小詩沒有評價關興的將才和功績,卻一味地強調“但存忠孝節,何必壽喬松”。把關興之死作為宣揚和教化忠孝的封建倫理道德的載體,體現了此詩立意。
但小說家的藝術構思卻另有寓意。諸葛亮北伐,以“王業不偏安”為宗旨,以“北定中原”、“復興漢室,還于舊都”為目標。小說家將此鋪寫為六出祁山的情節,并竭力塑造諸葛亮的高大完美形象。盡管諸葛亮心存漢室,但也沒有回天之力,他竭盡心力和智謀,北伐也沒有取得輝煌的業績。對此,小說家沒有把視野投向諸葛亮指揮戰爭的策略、戰術等方面,而歸為“天命”的制約?!皵抵?,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睙o論是小說情節的安排,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表現出這樣一種奈何天命的情緒。古代出征前折損大將是不祥的征兆,而在六次北伐中就有三次這樣的描寫:
二次北伐前,“設宴大會諸將,計議出師。忽一陣大風,從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眾皆大驚??酌骶驼家徽n,曰:‘此風主損一大將!’諸將未信?!焙鰣筅w云病亡。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p>
三次北伐中,忽報張苞身亡。“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于地。眾人救醒??酌髯源说貌∨P床不起?!敝坏猛吮?,班師而回。
六次北伐,“聚集諸將,商議出師。忽報關興病亡??酌鞣怕暣罂?,昏倒于地,半晌方蘇?!彼麌@曰:“我今番出師,又少一員大將也?!?/p>
這些描寫,一個重要用意便是俗話所說的“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天命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這三員大將之死,即以不祥的征兆隱含著諸葛亮“不得天時”。何況“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這三員大將在感情上都與諸葛亮十分親密,趙云之德智才情、膽識謀略、勇武神威,最為諸葛亮賞識和倚重。張苞和關興二位子侄輩皆虎將,年輕勇武的兩員小將常護衛在諸葛亮的身邊,也就看出諸葛亮的喜愛之情,得意之態。愛將之死,對諸葛亮來說,如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不能不影響他奮力抗爭。出征先喪大將,暗示逆天而行終無寸功,仿佛是天意。
上一篇:三國詩詞《八陣圖》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關羽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