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訴衷情①·張孝祥》
晚煙斜日思悠悠。西北有高樓。十分準擬明月,還似去年游。 飛玉斝②,卷瓊鉤③。喚新愁。姮娥貪共④,暮雨朝云,忘了中秋。
①訴衷情,詞牌名。 ②玉斝(jiǎ),玉制的酒器;酒杯的美稱;酒。 ③瓊鉤,彎月,在此指月亮。 ④姮娥,嫦娥。
本詞為羈旅途中所作,抒發了作者的家國之思。
上片晚煙斜日勾起了作者對家中伊人的思念。傍晚的煙氣與西天的斜日引發了作者悠遠的思緒。“思悠悠”為由實入虛之筆,作者由眼前景物描寫轉入對情感的描述,“西北有高樓”借用了《古詩十九首》中詩句,寄托了遠在天涯的作者對家中苦苦等待他的女子的思念。中秋節本是舉家團圓的日子,二人相距如此遙遠也只能“千里共嬋娟”了。于是作者自然想到了今晚的明月應該還會和去年一樣皎潔圓潤吧。“還似去年游”句中,作者寓情于景:“游”字不僅繪出月亮緩緩升起之狀,更是寄托了自己心中那份羈旅漂泊之苦。
下片烏云遮月讓作者又添新愁。正當他舉杯暢飲之際,風吹云動,遮住了月亮,這不禁喚起了作者的另一番愁情。“飛”展現作者頻頻舉杯,與明月同飲之景;“卷”字繪出烏云遮月速度之快,真切表現了作者的失落之感。于是愁情化為了指責:嫦娥也貪戀一時的歡樂,不管人間日間云晚間雨,全然忘了今日正是團圓賞月的中秋。“姮娥貪共,暮雨朝云,忘了中秋”三句深化了本詞的主題:中秋之夜不能賞月固然惹人不快,但還不至于令作者憤恨。實際上,作者是想借對嫦娥的指責發泄對當朝統治者的憤恨:他們無意恢復中原,一味茍安,貪圖享樂,哪管生活在異族統治之下的百姓死活。
全詞主要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借中秋之日對家人的思念,表達了這位愛國志士對中原無法恢復的痛惜和對統治者一味茍安的憤恨。在意象選用上,作者選用晚煙、斜日這兩個令人感傷的意象,自然引發愁情。
●訴衷情,參見第378頁相關介紹。
●《西北有高樓》,出自《古詩十九首》。全文如下:“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譯文:抬頭仰望,看到西北方有一座高樓,高聳入云。高樓是多么富麗堂皇啊。窗戶上是鏤空的花紋,樓閣有三重臺階。忽然從高樓中傳出弦歌之聲,聲音是多么的悲涼啊。誰能夠彈出這么哀傷的曲子呢?莫非是傳說中的杞梁之妻?商音清切而悲傷,中曲回旋徘徊。彈奏中夾雜著聲聲嘆息,令人慷慨生哀。人生誰無痛苦?但是令人痛苦的,不是彈琴本身,而是知音難覓。愿與你一起,像那鴻鵠一樣,奮翅高飛。
主旨:表達東漢文人對知音難遇的感慨。詩以高樓寫起,以高飛作結,通過弦者與聽曲者的共鳴,反映出當時文人一種帶有廣泛社會性的慷慨不平、哀傷惆悵。
“姮娥貪共,暮雨朝云,忘了中秋”句借嫦娥意象表達作者感情,這一意象在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中運用得更讓人回味無窮。
嫦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首詩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寫了詩人身處孤寂中的感受。在黑暗污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塵俗,追求高潔的境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獨的境地。
燭光照在云母屏風上,在地面上投下深黑的暗影,銀河也漸漸沉落下去,啟明星出現在東方的天空。作者一夜沒有合眼,望著一輪清冷的明月,心想:嫦娥一定非常后悔,當初不該偷吃靈藥離開后羿飛入月宮,結果落得每天夜里孤獨一人,面對碧海般的青天無限寂寞凄涼。詩人在諷刺虛妄的同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生命哲學問題: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由這一問題牽連而出的問題是:人應該怎樣生活?長壽甚至長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顯然并不贊成嫦娥那樣犧牲現世的生活而換取長生不老。他認為那樣孤獨寂寞的長生,實際上正是對生命的折磨和摧殘。與其如此,還不如人間兒女們那樣有悲歡地熱愛、有聚散地生活更有意義。
云母、長河、嫦娥等意象賦予本詩濃重的神秘色彩,而詩人的感情也在這神秘氣氛中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晚煙斜日思悠悠。西北有高樓。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上一篇:宋詞《解語花·方千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訴衷情·方千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