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古代稱瓦器為陶。制作瓦器,也叫做陶。此詩寫的“陶者”,就是指制瓦、燒瓦的瓦工、窯工?!伴T前土”則是指制作瓦器的粘土。這首詩寫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猶如控訴舊制度的罪惡。前二句寫勞動者的陶工,終生苦辛,卻一無所得。“陶盡門前土”,從始至終,陶者所制成的瓦片何止成千成萬;而制成這些瓦片不消說耗盡了一生的心力。然而,最后還落得“屋上無片瓦”的悲慘命運。后兩句寫“鱗鱗居大廈”的富貴人家?!按髲B”,巨屋。張衡《西京賦》中說的“大廈耽耽,九戶開辟”,都是權勢顯赫的公侯之家?!镑[鱗”,是形容屋上鋪滿瓦片,猶如排列整齊的層層魚鱗。這些富貴人家“十指不沾泥”,卻安富尊榮,坐享其成。照理說,“鱗鱗大廈”正是“陶盡門前土”的結果,而“十指不沾泥”則應與“屋上無片瓦”結成另一對因果關系。然而,這兩對因果關系卻發生了錯位,竟然被顛倒了。一方面勞而不獲,一方面卻不勞而獲。勞動者不能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因為他們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權利,被另外一些人所剝奪了。
從《詩經》以來,反映農奴、農民命運的詩篇累世不絕。唐代杜甫、白居易等反映社會不平等現象的詩歌,主要著眼于農民身上。梅堯臣這首詩的值得重視之處,就在于把視野擴大到了陶者這類手工業工人。他們的命運,實際上同農民一樣也處于重重剝削之下。封建社會中農民與手工業工人這兩種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淪于被剝奪的貧苦境地。從藝術上看,這首詩不作鋪敘,也不著議論,將這種社會不平現象凝聚在僅四句二十字的小詩里。兩句寫陶工,兩句寫大屋主,對比強烈,矛盾集中,無須辭費已經足夠表達作者要說的意思。如果再作鋪敘、再著議論,反而令人感到蛇足了。這種凝煉的對照寫法,象兩道聚光束緊緊對著焦點一樣,一下子捅到了舊制度的痛處。它的藝術效果,有時倒是累千百言的長篇巨章所不能及的。這首詩還有意打破唐人近體五絕的平仄聲律,不僅前兩句失粘,通首也不顧五言絕句的通常作法。句法上也趨向口語化與散文化,顯得古質樸直。這是梅堯臣仿效古代風謠,表現了“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特點,帶有樂府民歌的遺意。
上一篇:《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十首(選四)·姜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雨中對酒,庭下海棠經雨不謝·陳與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