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郭嘉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①,胸中隱甲兵②;
運謀如范蠡③,決策似陳平④。
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⑤。
【釋詞】
①經史:經包括儒家的經典和小學方面的書;史包括各種歷史書和某些地理書。這里借指有文韜。
②甲兵:鎧甲和兵器。這里借指有武略。
③范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附《范蠡傳》:“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余年,竟滅吳……”這里借指郭嘉在平定北方的大小戰爭中為曹操多出良謀,每每取勝。
④陳平:《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起于貧困,佐漢王劉邦稱帝,官至丞相。以足智多謀著稱。后作為詠謀臣的典故。李白《南奔書懷》:“寧戚未匡齊,陳平終佐漢。”
⑤中原棟梁:郭嘉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因此說他是“中原梁棟”。死時三十八歲,中年夭折。曹操赤壁敗北,無限感慨地說:“郭奉孝在,必不使孤至此。”這兩句詩的大意便是指這些。
【賞析】
曹操掃蕩袁熙、袁尚的殘余勢力,遠征烏桓。郭嘉病在途中,留易州養病。待曹操勝利回軍后,郭嘉已死,時年三十八歲。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臨死,還留下除二袁之計,結果確實不出郭嘉所料。“操引從官復祭于郭嘉靈前”,這時小說中出現贊郭嘉的五言詩,高度評價了他超人的智謀。在曹操的智囊團中,郭嘉既年輕有為,又智謀超群。可惜英年早逝,所以詩一開頭便說:“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結尾又驚呼:“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對于這樣一位謀臣,詩中用四句做了高度的概括:“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郭嘉跟隨曹操十一年,君臣相得,親密無間。從他幫助曹操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上,可以看出他超群出眾的謀略。劉備為呂布所逼,走投無路,投奔曹操時,荀彧等人勸曹操殺掉劉備。郭嘉認為不可,他說:“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惟仗信義以招俊杰,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從當時宏觀形勢看,曹操的勢力尚小,其東邊有呂布為患,南邊袁術、劉表、張繡相脅,西邊有韓遂、馬超為憂,北邊有袁紹盤踞。此時,正是擴充實力、招攬人才之關鍵,所以殺劉備,正是“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
在袁紹和曹操的對比分析中,郭嘉能透過袁紹占有四州之地,擁數十萬大軍優勢的表象,指出袁紹有“十敗”的潛在危機,曹操有“十勝”的有利因素。他分析的這十個方面,既包括了豪強集團實施的政治、法令、治軍和用人之道,又包括了個人的文韜武略、胸懷氣度、性格特征,顯示了郭嘉分析問題的系統思想和超前意識。同時對曹操充滿信心地開拓事業,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官渡之戰后,袁紹病死,曹操乘勝進攻袁譚、袁尚,勢如破竹,很快就兵臨鄴城之下。袁尚、袁譚、袁熙、高干四路人馬,合力拼命死守,曹操連日攻打不下。這時,曹操諸將都想加強攻勢,徹底鏟除袁軍,而郭嘉則主張緩兵以待其變。他說:“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并,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而定也。”曹操從其言,留下賈詡守黎陽,曹洪守官渡,便引軍征討劉表去了。果然曹操一撤軍,袁譚與袁尚為爭奪繼承權,大動干戈,互相殘殺。給曹操以可乘之機,坐收漁翁之利。
郭嘉為曹操平定北方,出謀贊畫,立功卓著。其英年早逝,曹操十分哀痛。小說寫曹操三哭郭嘉,把曹操痛惜的內心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次哭郭嘉,曹操說:“奉孝死,乃天喪吾也!”“諸君年齒,皆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其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原來托孤之重,寄托在郭嘉身上了。封建帝王所倚重的托孤之臣都是心腹之人、肱股之臣。第二次哭郭嘉,是公孫康誘殺袁熙、袁尚后,將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感嘆:“不出奉孝之料!”遂拿出郭嘉臨死所封之書給諸人看。上面寫道:“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并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事后果不出郭嘉所料,“眾皆踴躍稱善。操引眾官復設祭于郭嘉靈前。”第三次哭郭嘉,是赤壁敗北,使曹操在悲痛中思念起曾為他在重大決策上出謀劃策的郭嘉,他哭道:“哀哉,奉孝! 痛哉,奉孝! 惜哉,奉孝!”這一哭,一箭雙雕,既表達了曹操懷念故臣之情,顯示了領袖的襟懷,又暗責了其他謀臣的無能,“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郭嘉的事略在小說中的描述,皆本于《三國志》和裴注,真實可考。郭嘉超人的智謀,嘉靖本《三國演義》還有一首七絕贊之:“雖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評價之高,幾乎蓋過諸葛亮和周瑜。毛宗崗修改《三國演義》時,將其刪掉了。因為郭嘉在整部小說中不過是一顆閃光的流星,畢竟筆墨太少了。
上一篇:三國詩詞《鄧艾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陳宮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