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吳均2
仆去月謝病3,還覓薜蘿4。梅溪之西5,有石門山者6,森壁爭霞7,孤峰限日8,出岫含云9,深溪蓄翠。蟬吟鶴唳10,水響猿啼,英英相雜11,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12,遂葺宇其上13。幸富菊花,偏饒竹實14,山谷所資15,于斯已辦16。仁智所樂17,豈徒語哉18!
1 顧章:南朝梁代人,作者好友。2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詩文為“吳均體”。有《吳朝請集》。3 仆:自稱,謙辭。去月:上月。謝病:因病辭官。4 還:指還鄉。覓薜(bi)蘿:追求隱居生活。薜蘿:薜荔、女蘿,喻隱者服裝,語出《楚辭》。5 梅溪:在作者故鄉安吉縣北。6 石門山:梅溪附近,山勢挺秀,上有兩石相對如門。7 森壁:特立如壁的山巖。8 限日:遮蔽日光。9 出岫(xiu):挺拔的峰巒。10唳(li):鳥鳴。11 英英:形容樂聲的和盛。此處代指蟬、鶴、水、猿的合鳴。12 素:本來。幽居:隱居。13 葺:建屋。14 饒:多。竹實:箬竹等所結的實,亦稱竹米,可食用。15 資:供給。16“于斯”句:為在此已具備。17 山水之樂。《論語》:“仁者樂山,智者樂水。”18 徒語:空話。
【析點】 短簡起筆處,首先向友人報告借病辭官歸隱故鄉的信息,掩飾不住久居樊籠一旦解脫的輕松與喜悅;接寫故鄉石門山勝景;于是有“葺宇”其上之舉;收筆處重筆大書自己所獲的山水之樂。這封短簡可說是一首盡抒自然樂趣、得到身心解脫的抒情詩。這樣的作品產生于社會動蕩風波迭起的南北朝時期是很自然的。
石門山景在短簡中用墨不多但極為生動,以致人們在閱讀這封信時,對作者筆下大自然的嘆賞超過了對作者主觀內心世界的探求。你看,他筆下的峰巒溪谷、蟬鶴水猿,以至菊朵竹實,無不欣欣以向榮,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如若從表現技巧來講,作者之所以能把山水景物寫得如此動人,首先是由于動詞的運用起了很大作用:“爭霞”、“限日”。“含云”、“蓄翠”,幾個動詞寫出了峰巒溪谷不只是在被動地承受著大自然賜予的雄姿,而且還在施展自身的本領,為大自然增添一片秀色。其次是由于客觀的景物與作者閑適歡娛的心情相結合,蟬鶴水猿各自發出自己的聲調,本互不相干,而作者通過自己的感受將它們匯成一曲“英英”、“綿綿”的自然交響樂;菊與竹也恰如人意地開花結實。這正是短簡藝術魅力之所在。
上一篇:《與陳博士箋》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與馬策之》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