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道
從微至老走風塵,喜見鄉園第四春。
獨舞東風醉西子,政緣無語卻宜人。
九十風光次第分,天憐獨得殿殘春。
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
全詩共三首絕句,這里選的是其二、其三。據任淵《后山詩注》,這三首系元符三年(1100)在徐州作。趙生,名不詳,應為詩人鄰居。芍藥,花名,此指木芍藥,即牡丹。王禹偁《芍藥詩序》云: “考其實,牡丹初號木芍藥,蓋本同而末異也。”牡丹國色天香,被稱為花中之王。陳師道自視甚高,而一生落寞,郁郁不得志,故借詠牡丹,以抒其不遇于時之懷抱。
第一首起句“從微至老”,即從少至老,概指詩人的一生。“走風塵”三字,寫盡詩人在人生旅途中奔波不息,風塵仆仆顛沛流離之境況,從而暗示年已老大,但仍一事無成。二句中“鄉園”指故鄉徐州。詩人從紹圣初年罷學官,紹圣四年(1097)返回家鄉閑居,至此時正好四個年頭。詩中特意點出“喜見”二字,以說明詩人長期憔悴風塵之后,得此四年余暇以息影山林,故為可喜。四年前,詩人初返徐州,鄉鄰齊來歡迎。他十分高興,作詩道: “閭閻喜我來,車馬塞康莊;爭前借顏色,草木亦晶光。”(《還里》)鄉鄰喜迎與他長年奔走風塵,不遇于時形成鮮明的對照。這也正是“喜”字的深刻含義。
三、四兩句直接寫芍藥。芍藥有名醉西施者(見《廣群芳譜》),其花開于春末夏初百花凋零之后,故曰“獨舞東風”。四句“政緣”,即只緣,正由于;“宜人”,指風姿宜人、喜人之意。古代常以名花比美人,唐玄宗曾把楊妃比為“解語花”(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而名花卻不解言語,故韓愈《牡丹》詩曰: “對客偏含不語情。”羅隱《牡丹》詩云:“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詩人在這里卻一反前人看法,謂牡丹之喜人,正由于它的沉默不語。盡管它冠于群芳,但卻晚于群芳開放,甘愿追隨群芳之后,不忮不求,無愁無語,這正是牡丹可愛、可敬之處。這兩句明寫牡丹,暗寫自己;借牡丹以寫出自己的遭遇,也借牡丹以寫出自己的品格。
第二首“九十風光”,指春季三月。“次第分”,即群芳陸續開放,各占春光。第二句說牡丹最后開放,乃是由于天公之愛憐。“殿殘春”出蘇軾詩: “唯余木芍藥,獨自殿殘春。”詩中以“獨得”二字與前一首“獨舞東風”相呼應,從而表示了對牡丹后放的贊賞之情,并進而透露了詩人對自己雖已晚年仍然抱有騰達的希望。三、四句則把希望拉回到現實中來。“剩欲”,唐宋時習用語,即很想、只想之意。詩人以為趙生所贈之芍藥可簪之于美人之雙髻,使美人更增妖艷,但是“未有人間第一人”,“人間第一人”,指能與名花相配之美人。杜甫《哀江頭》中有“昭陽殿里第一人”句,指楊貴妃,這句詩即從此化出。這兩句詩流露出詩人想與牡丹一樣獲取天公愛憐,能“殿殘春”,但他知道這個愿望又是缺乏實現的可能的。
這兩首詩含蓄蘊藉,格韻超絕。詩人借牡丹自抒懷抱,這一深意,寫得不露痕跡。陸游《劍南詩稿》卷三七有《偶讀陳無己〈芍藥〉詩云“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蓋晚年作也,為之絕倒,戲作小詩,詩曰: “少年妄想已癡絕,鏡里何堪白發生;縱有傾城何預汝,可憐元來未解情。”嘲笑陳師道年老尚思風流,曲解詩意,未為知言。
無己又有《芍藥》詩云“九十風光次第分……”此真眼空一世,無人之見者也。炫耀干進者,胸次有此等語耶!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八)
上一篇:《讀渡江諸將傳·王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賜也·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