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涼天如水夜澄鮮,桂子風清懶去眠。
多謝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圓。
朱淑真現存的三百多首詩中,四季吟賞的詩占了絕大部分。狹窄的生活視野,特殊的個人經歷,加上才情蘊藉而又多愁善感的性格,促使她更多的向內心討生活。
從《秋夜》二首中流露出的深沉婉折的感情、委曲難明的心緒,及自然純熟的表現手法看,當是她經歷了戀愛、婚姻的挫折之后的作品。
夜深了,秋氣清,詩人卻毫無睡意。燭光熒熒,久而結花;燭花頻剪,可知女主人公靜坐時間之久。就要三更了,詩人不得不打開被上床就寢。只見滿床是清涼的月色;一輪滿月正懸在扶疏的梧桐枝上。……在這一組無聲的特寫鏡頭中,詩人突出了剪燭和鋪床兩個動作,可以想見,其中包含著女主人公復雜的心態。夜深而未眠,未眠而剪燭,剪燭而頻剪,其心事難遣、百無聊賴之心情在剪燭這單一而重復的動作中透露出來了。聽譙樓鼓催三更,只得起而鋪床。“‘鋪床’二句,又一轉,淺而閑。”(《名媛詩歸》)這一轉,轉得自然,轉得閑雅,是景語,又全是情語。鋪床是剪燭的后續;鋪床而見滿月,見月而有所思。此時的心理活動是剪燭時的繼續和擴展。“梧桐月”,由月上梧桐聯想而來,“涼”,寫出秋月的特征,轉視覺形象為觸手可感的東西。“月在”句,看似重復,實則表達了詩人的復雜而微妙的心情。“缺處明”,用梧桐的缺,與明月的滿形成對比,內蘊一種明月雖好,而萬物常“缺”的輕微遺憾。所以《古今女史》贊嘆說: “桐月詠秋,久屬常徑。‘缺處明’三字,他人不能道。”
第二首是第一首的補充。一首已了,意猶未盡,如骨鯁在喉,終要吐了方快。“涼天”二句,是前一首第一句的展開。“涼天如水”、“夜色澄鮮”、“桂子風清”,是“秋氣清”的具體化、形象化。“懶去眠”,即“無眠”。“多謝”二句,接前首末句的意緒,點題。中國古代作品中,多以“花好月圓”象征美好團聚。范仲淹詩: “天意將圓夜,人心待滿時”,寫的就是這種傳統的民族心態。末兩句語出常表:今夜月先圓了也好,否則等中秋再圓,那時月圓人不“圓”,將何以堪? 此等設想,已入癡境。“多謝”云云,更是癡語。正因其癡,才見真情。
朱淑真《秋夜聞雨》有“獨宿廣寒多少恨,一時分付我心頭”之句,正可作為這兩首詩的注腳。但此二首純以意象出之,在感情的表達上,吞吞吐吐,欲說還休。況周頤說: “淑真之詩,詞婉而意苦,委曲而難明”(《證璧集》),最能說明它的特點。
上一篇:《秋夜·陳與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夜詞·謝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