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漢明。
莫遣西風吹葉盡,卻愁無處著秋聲。
據《年譜》:宣和四年(1122),春末自汝歸洛,有《道中》及《龍門》詩。此詩當作于是年秋。時年三十三。
起句,按漢語一般造句法,當作“三更淡月照中庭”;而詩卻讓“中庭”與“三更”調換位置。這給人們的感受就不一樣了?!爸型ァ?,即庭中,是個空間概念,范圍較狹窄,較實,而“三更”是時間概念,其時間進程雖說也很短暫,但它卻顯得空靈?!暗隆闭铡叭?,意境更開闊、窈窅而靈動。這是俯視,近觀。仰望、遠矚,但見白露把天空洗凈,當頭河漢也顯得非常清明。這句詩或出于宋玉《九辯》“秋既先戒以白露”句。把上下句聯系起來,則透過一片微明,展現了一個清澈的天宇。一片微明,把詩人推入沉思;清澈的天宇,向詩人展示希望。第三、四句說,不要讓西風把樹葉都吹盡啊! 那樣一來,天地間就無處可以聽到秋聲了。秋聲是一種蕭瑟之聲! 自宋玉始,歷代詩人借“秋”以抒寫自己悲感的,代不乏人,可說形成了一個悲秋的傳統。他們的作品中所寫的秋聲,讀來使人難過! 而陳與義卻不同,他偏偏想聽秋聲! 他在《風雨》里說:“不愁黃落近,滿意作秋聲?!痹凇稙殛惤槿活}持約畫》里還說: “日暮微風過荷葉,陂南陂北聽秋聲。”聽秋聲,好象成了他一種特殊癖好。這似乎使人難于理解了。然而,秋聲固然帶來悲感;也能使人警醒,觸發人們奮發有為的精神。劉禹錫在《始聞秋風》中就說: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倦眼開。”陸游《秋聲》詩說: “人言悲秋難為情,我喜枕上聞秋聲。快鷹下鞲爪觜健,壯士撫劍精神生。我亦奮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興?!睔W陽修的《秋聲賦》則以為:人之衰老,乃由于“以非金石之質”,而欲“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比缒芏眠@個道理,“又何恨乎秋聲”。詩人之慣聽秋聲,也應交織著上述多種感情。
七言絕句,唐人之作往往皆妙。頃時王荊公多喜為之,極為清婉,無以加焉。近人亦多佳句,其可喜者不可概舉……陳與義《秋夜》……如此類甚多,不愧前人。([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六)
上一篇:《禾熟·孔平仲》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夜二首·朱淑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