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億
蓬萊銀闕浪漫漫,弱水回風(fēng)欲到難。
光照竹宮勞夜拜,露溥金掌費朝餐。
力通青海求龍種,死諱文成食馬肝。
待詔先生齒編貝,那教索米向長安。
這首詠史詩作于景德三年(1006)。據(jù)《宋史·真宗本紀(jì)》云:真宗“及澶淵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dǎo)迎尊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由于真宗崇信符瑞,致使朝野內(nèi)外紛紛附會天象,虛呈祥瑞,朝廷中籠罩著一片虛妄怪誕“如病狂”的氣氛。這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不安。楊億、劉筠等七名館臣就以《漢武》為題,相互酬唱,借漢武帝迷信鬼神、重用方士而忽視人才的史實,諷喻現(xiàn)實。其中楊、劉二作,最為有名。
“蓬萊銀闕浪漫漫,弱水回風(fēng)欲到難?!眰髡f中的蓬萊是渤海中的神山,“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臨之,風(fēng)輒引去,終莫能至云”(《史記·封禪書》)?!叭跛保?dāng)指舊題東方朔著《十洲記》中所說的典故: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央,“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這兩句說,蓬萊銀闕淹沒在茫茫白浪之中,同鳳麟洲被不可逾越的弱水包圍一樣,臨之輒被回風(fēng)引去,難以到達。當(dāng)年的漢武帝并不甘心,曾屢遣方士等“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史記·封禪書》),結(jié)果是“欲到難”,總是落空。
“光照竹宮勞夜拜,露溥金掌費朝餐?!?“竹宮”是甘泉宮中的祠宮,以竹建成。漢武帝曾令人升甘泉通天臺以候天神,“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漢書·禮樂志》)。流星本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卻勞神守望夜拜,一個“勞”字,含譏諷之意?!颁摺笔切稳萋端唷I暇溆谩罢铡弊质浅UZ,此句用“溥”字作對,是精雕。漢武帝曾于神明臺上作承露盤,立銅仙人舒掌以接甘露,和玉屑飲之,希冀長壽。這里不說“充”朝餐而用“費”字,隱寓嘲笑之意。
“力通青海求龍種”,是說漢武帝為了求得天馬,竟出兵西北。據(jù)《北史·吐谷渾傳》載,青海良牝馬所生之駒,號為龍種。實際上,漢武帝所求的是天馬,并進而獲得神龍。據(jù)《史記·大宛列傳》載,大宛“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漢武帝遂名大宛汗血馬曰“天馬”。為了取得天馬,漢武帝先后派出數(shù)萬大軍遠征大宛,以為“天馬徠,龍之媒”(《漢書·禮樂志·天馬歌》)。詩人由天馬而連及龍種,“青海求龍種”是一種含蓄的說法?!八乐M文成食馬肝”,說漢武帝對待方士,始終執(zhí)迷不悟。漢武帝迷信鬼神,重用方士,先后封方士少翁為文成將軍,欒大為五利將軍等五個將軍。后少翁招神不至,偽跡敗露而被殺。但漢武帝仍“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盡”,又怕欒大懼而掩口,就利用馬肝有毒的古人傳聞,詭稱“文成食馬肝死耳”(《史記·封禪書》)。進一步揭露了一代雄主漢武帝陷入虛妄的泥塘而難以自拔。第二聯(lián)是以兩個相輔相成的史實,對仗作諷,這一聯(lián)是以兩個相反而相成的史實,屬對譏刺。
“待詔先生齒編貝,那教索米向長安。”東方朔起初曾向漢武帝上書說: “臣……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形容牙齒整齊潔白)……可以為天子大臣矣?!?“上偉之,令待詔公車(在公車署等候任命),奉祿薄,未得省見。”后來,他故意恐嚇武帝騎從朱儒,終于得到會見武帝的機會?!罢賳査罚?‘何恐朱儒為?’對曰: ‘……朱儒長三尺余,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詔金馬門(一種對應(yīng)征之士的優(yōu)異禮遇),稍得親近”(見《漢書·東方朔傳》)。詩人運用這一典故,是譏笑武帝耽于求仙,驕于用兵,重用方士,卻忽視人才。據(jù)《夢溪筆談·故事》載:楊億為翰林學(xué)士時,不兼他職,俸祿不多,因家貧請外調(diào),其表詞中說: “虛黍甘泉之從臣,終作莫敖之餒鬼。從者之病莫興,方朔之饑欲死?!彼?,這里也借東方朔故事,隱諷真宗侈求神仙而薄遇文士。
全詩詠史與詠懷相結(jié)合,歷史與現(xiàn)實相融和,“借事以相發(fā)明”,穩(wěn)妥自然,巧妙地表達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意味雋永。全詩都是正面用事的典故,詞藻清麗,對偶精切,文簡意明,自然渾成,頗似李商隱的詩歌風(fēng)格。
錢惟演詠《漢武》云: “立候東溟邀鶴駕,窮兵西極待龍媒?!眲?筠)詠《明皇》云: “梨園法部兼胡部,玉輦長亭更短亭?!薄墓嘣仭稘h武》云:“力通青海求龍種,死諱文成食馬肝。待詔先生齒編貝,卻教索米向長安?!薄睹骰省吩疲?“河朔叛臣驚舞馬,渭橋遺老識真龍。蓬山鈿合空作信,回首風(fēng)濤百萬重?!北戎X、劉,尤為老健。(劉克莊《后村詩話》后集卷一)
此詩有說譏武帝求仙,徒費心力,用兵不勝其驕,而于人才之地不加意也。(方回《瀛奎律髓》卷三)
上一篇:《水谷夜行寄圣俞、子美·歐陽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汝墳貧女·梅堯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