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
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
這首小詩的題目富于啟發性:一戶山里人家剛糊的窗紙,居然是一封重要的軍事防御建議書?!肮食敝敢淹龅哪纤瓮醭?,“封事”是臣子呈給皇帝的密封奏章。作者感慨系之,憤而為詩。
“偶伴孤云宿嶺東”,以平淡的語調敘述借宿嶺東的情景。“孤云”指孤飛的云片,暗寓自己四處飄泊的生涯。作者既無法圖謀匡復,便只好遁歸山林,與孤云為伴。其實他的內心很不平靜,故國淪亡的奇恥大辱時時攪擾著他,“偶”字已為后面的感事伏下了不尋常的一筆。
“四山欲雪地爐紅”,寫景兼點時令。室外,四面山色陰沉,似欲下雪,因而有山窗糊紙之舉。室內,地爐里的火正旺,紅彤彤的。這一冷一熱兩種色調折射到詩人的眼睛里,引起了一種滿目凄涼而滿心熱望的感情來。在這遠離塵世的溫暖小屋里,詩人懷著孤臣孽子的心情,悵恨萬分。“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當他的目光落到山里人家剛糊的窗紙上,心頭一震:這不是要求防御敵寇入侵的奏疏嗎?它本來是應該呈給皇帝的,卻為何被棄置在深山里,糊在農家的窗戶上呢? “防秋”,即防敵。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常在秋季伺機入侵,故有此稱。“何人”指寫這封“防秋疏”的人,不確指,更能表現詩人觸目愁腸斷的感情。這封機密奏章,不管已否上達天聽,都可以說明南宋統治者的不納良謀,他們違反了廣大人民抗敵衛國的意愿。從這偶然的發見中反映出不偶然的因素:宋王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南宋的遺民詩人思想敏銳,能從小見大,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和發掘不平凡的詩材詩意。這首小詩之睹物感發,不僅表達了國破家亡的愴痛之情,還留下了一段發人深省的歷史記錄。此詩寫得比較含蓄,從寫景敘事中加以暗示,言簡旨遠,令人回味無窮。
此詩工在“防秋疏”、“障北風”六字間,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見于言外。(〔元〕章祖程《白石樵唱箋注》卷一)
上一篇:《山園小梅二首(選一)·林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崇勝寺后,有竹千余竿,獨一根秀出,人呼為竹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