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夢方在家,角聲已催曉;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聲早。
馬蹄終日踐冰霜,未到思回空斷腸。
少貪夢里還家樂,早起前山路正長。
至和二年(1055)八月,宋仁宗派歐陽修以右諫議大夫名義充賀契丹國母生辰使,時契丹興宗死,改充賀新君登位國信使。作者一路上寫了不少詩文,記錄了沿途風光、人情,也抒發了作者的種種感慨。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八句,可分為二節,五言四句為第一節。這一節,敘述作者出使途中夜宿驛站,睡夢中正和家人歡聚,突然被催人上路的角聲驚醒。原來天已拂曉,大家匆匆起床早行,都埋怨這角聲太早了。遠離家鄉,久別親人,夢中相見也受到干擾,這角聲有點不近人情。這一節從側面反映了旅途的辛勞,給出使的隊伍,也給本詩涂抹上一層壓抑沉悶的氣氛。
七言四句為第二節,情緒上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你看:馬蹄終日在冰霜上行使,旅途是艱難的,但沒有達到目的地就想著回家,只能徒增傷感,使旅途越加艱難。還是少貪戀夢中還家的樂趣,早點趕路吧,前面的路還長著呢。這一節是在說服同行者,也象是安慰自己。這一節“少貪夢里還家樂,早起前山路正長”二句,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首先,這二句是在“共怨角聲早”的情況下說的,對眾人的牢騷不滿,來一個逆轉,從正面立言,勸告人們“早起”。這就有點出人意料之外。第二,這二句話含有極強的哲理性,富有辯證法思想,因此也就有很強的說服力。“夢里”的“還家樂”是空的,只有“少貪”,在完成使命之后,回到家里,“還家樂”才是真的。所以,應早起趕路,爭取早日完成使命,享受實實在在的“還家樂”。第三,這里告誡人們在艱難的環境中要鼓舞斗志,樹立勇敢向前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互相埋怨,或只貪圖眼前的歡樂而放棄長遠的目標,必將一事無成。
從用韻上看,這首詩也很有特色,前四句用的仄聲韻,讀起來有種壓抑沉悶的感覺,這和前四句的內容剛好一致。后四句改用陽平聲韻,讀起來昂揚向上,和后四句的基調也剛好合拍。
作者在出使契丹的旅途上,寫了不少詩歌,其中有幾首主題相近。如《奉使契丹初至雄州》:“猶去西樓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風吹沙》“攬鞍鞭馬行勿遲,酒熟花開二月時”; 《奉使道中作三首》: “若無二月還家樂,爭奈千山遠客愁”等,都如本詩。但這首詩詞近義遠,含蘊豐富,更耐人尋味。
上一篇:《夜直·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子規·陸九淵》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