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高兆·荷蘭使舶歌》原文賞析
乙巳冬十月,鈴閣日清秘。撫軍坐籌邊,頗及荷蘭事。幕下盛才賢,共請窺其使。連騎出城隅,江聲來漰濞。橫流蔽大舶,望之若山墜。千重列樓櫓,五色飄幡幟。飛廬環木偶,層檻含火器。畫革既彌縫,丹漆還涂塈。叩舷同堅城,連鎖足馳騎。佇立望崇高,真非東南利!某也亦賓客,縋藤許登跂。番兒候爵室,探首如鬼魅。攝衣升及半,火攻炫長技。煙霧橫腰合,雷電交足至。譯使前致詞,此其事大義。其上容千人,方車矧并轡。其人各垂手,周行若沉思。中央匱指南,樞紐得天地。鐵軸夾其間,凌云百丈植。七帆恒并張,八風無定吹。沓施如網羅,塵臥引猿臂。下觀空洞底,委積於焉寄。懸釜熾飲食,戴土滋種蒔。但可歌博厚,安能測深邃?舶師亦國臣,逢迎慰臨蒞。坐我臥榻旁,氍毹足明媚。雕欞障玻璃,懸桁垂卣觶。發笥出葡萄,洗盞注翡翠。高瀉成貫珠,傳飲勸沾醉。銀盤薦瓜蔬,風味頗浸漬。豈欲傾其釀?因之窮審視。明明簪筆邊,半卷有文字。繪事江海跡,水道可大備。島嶼分微茫,山川入詳委。觀圖見包藏,寧惟一驕恣?上馬大橋頭,目送增憂惴。嗚呼通王貢,詎可志覬伺?周防勿逡巡,公其戒將吏。飏去勢已形,禮義不足餌。
這首五言敘事詩寫于康熙四年(1665)福建巡撫幕中。
詩人逐層介紹荷蘭使舶即該國使臣所乘船艦的情況,并呼吁當局警惕其侵略野心,極有見識。徐世昌在《晚晴簃詩匯詩話》中說: “作于通市百余年前,鄭荔鄉稱其見微知著,可作一篇籌邊策讀,非虛謬也。”確為的評。
開篇八句寫作者出看荷蘭使船的時間、地點。康熙四年十月某日,福建巡撫的官署中清靜肅穆,原來撫軍(即巡撫) 正與幕僚籌劃邊疆防務,就荷蘭船艦駛入福州港一事議論頗多,商量的結果,巡撫和幕客們一起去見荷蘭使者,了解艦隊虛實。
接著十二句寫在閩江岸邊所見荷蘭艦隊情景,對其作細致描寫。“佇立望崇高,真非東南利。”詩人目光犀利,當即下出判斷: 荷蘭艦隊的到來,真正不是東南沿海的一件好事,而是大禍害,因為他們隨時可以武裝登陸。第三層十句寫登艦時所見情景。經交涉,荷蘭使者同意讓中國官員上船,放下用藤索做的梯子。詩人作為幕客之一,舉足登船。一個外國人守候在爵室(即雀室) 中,像鳥兒一樣警示瞭望,不時鬼頭鬼腦地伸出頭來,很不禮貌的樣子。中國官員用手提衣登梯才到一半,船上就開炮炫耀他們擅長的技術。“煙霧橫腰合,雷電交足至。” 濃濃的硝煙從腰邊滾過,驚雷似在腳下炸響。詩人甚為憤怒。翻譯上來說明,這是鳴放禮炮,歡迎中國官員,行小國對大國的禮儀。從描寫中,可以看出詩人存有戒心,警惕性很高。
第四層十二句寫登艦后所見艙面情景。艙面甚寬,不但兩匹馬可以并行,兩輛馬車也可同行無阻。水兵們各自垂手,在細心巡查機械設備。此層寫得頗具體,強調西洋人的航海技術、科學設備及其船堅炮利,以暗示清朝最高統治者應該倍加警惕,因為詩人已悟到科技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第五層六句寫所見艙內情景。只見艙內空間極大,貨物盡藏其中,蔬菜瓜果樣樣皆有。為了向外擴張,侵略者考慮得如此仔細,令人不寒而栗。詩人發出浩嘆:“但可歌博厚,安能測深邃?”第六層二十二句,寫船長室的布局及荷蘭人的野心,詩人看到室內有臥榻,羊毛地毯,玻璃窗,掛著的酒瓶,十分講究。又見那船長極善掩飾,很會外交,不但請中國官員喝葡萄酒,還進上可口的瓜果。詩人卻不吃這一套,“因之窮審視”,乘機仔細觀察,瞥見船長桌上有航行日志,旁置航海地圖,舉凡大海、江河、航道、島嶼、山脈、城市,無論巨細,不分大小,一目了然。見此,詩人驚呼: “觀圖見包藏,寧惟一驕恣?”從此圖可看出船上人確有侵略野心,豈止是驕傲放縱而已。第七層八句寫離船歸來并以議論結束全篇。詩人隨巡撫從福州大橋萬壽橋上馬,三步一回首地離開荷蘭艦隊,心頭益發增添憂愁與不安。“嗚呼通王貢,詎可志覬伺?周防勿逡巡,公其戒將吏。飏去勢已形,禮義不足餌。”對荷蘭人借口向清廷納貢,實則來窺探我國的虛實,為達到非分目的而活動的動機一目了然。詩人熟悉歷史。十七世紀初,荷蘭殖民主義者,依靠堅船利炮,稱霸海上,進行殖民掠奪。六十一年前即萬歷三十二年(1604),便不斷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四十一年前即天啟四年(1624),他們又強行侵占我國富饒的寶島臺灣,把占領區的土地全部據為己有,稱為荷蘭王“王田”,收納高額租稅。同時開展傳教活動,進行奴化教育,實行文化侵略。后來好不容易才被鄭成功收復。現在,乘我國內困難,荷蘭這個當時世界上的頭號殖民帝國派使窺測我東南沿海地區,其罪惡用心昭然若揭!詩人在當時確是一位頭腦清醒者,看到了現象里面的本質。于是發出呼吁,希望巡撫周密防范,不要徘徊不前,因循猶豫,并立即告誡將吏做好反侵略的準備。當然對荷蘭艦隊遽然到來,也會有人一時看不清其用心,主張以“禮義”去感動他們。詩人反對這種見解與做法。“飏去勢已形,禮義不足餌。”說荷蘭統治者的侵略野心是拘束不住的,入侵的態勢已十分明確地顯現出來,想用“禮義”等儒家學說去感染他們,羈縻他們,是根本不可能的。詩人主張丟掉幻想,準備跟他們開仗。這番議論,今天看來猶虎虎有生氣,反映了詩人超群的膽識與非凡的眼光。
此詩反映了一位正直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與深沉的憂國、愛國之情,表現了詩人注重自然科學的迫切愿望和強烈渴求。在藝術上,它開了張維屏、林則徐、嚴復、黃遵憲、梁啟超等近代愛國詩人詩作的先河。全詩用五言句,形式劃一,音節整飭。多采用白描,語言樸素、自然、平易近人,接近口語。
上一篇:古詩《皇甫沖·維摩寺雨坐》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曹雪芹·葬花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