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翱
魂飛萬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
丹心渾未化,碧血已先成。
無處堪揮淚,吾今變姓名。
文山,是文天祥的號,《書文山卷后》是謝翱為文天祥的詩文集題的一首詩,寫于文天祥就義后不久。此詩并不對詩文作評判,而對文天祥忠貞的民族氣節給予了崇高的禮贊。文天祥兵敗被俘,以身殉國之后,謝翱悲不能禁,多次登高哭祭。這首詩也寄托了他對文天祥的深切哀悼和無限敬仰之情。
“魂飛萬里程,天地隔幽明”,文天祥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被害于元大都(今北京),作者聞訊后,無比痛苦。刻骨的情思,竟至于化為飄渺的夢魂飛越千山萬水去與死者相會。然而,文天祥已經為保衛大宋江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雖然精魂常在,英名尚存,但是“天地隔幽明”,一在陰間,一在陽間,是再也不能相會了。作者無比傷心,殘酷的現實隔斷了他的悠悠情思。
頷聯“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既是對文天祥死得其所的稱頌,又是對自己不能象文天祥那樣為國難獻身而感到遺憾,更是對當時茍且偷生者的一種鞭撻。作者這句出自肺腑的言語也表達了他高尚的情操。
頸聯“丹心渾未化,碧血已先成”,從正面寫文天祥的忠節,同時蘊含著作者深深的哀痛之情。文天祥為了抗擊元軍,常常置生死于度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就是他的生死觀、人生觀的體現。然而可嘆的是文天祥丹心未化,碧血先成,壯志末酬而身先死。《莊子·外物》篇: “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碧血,忠臣義士的血,喻文天祥的忠節,崇揚他為國難而死的崇高品質。
作者以上三聯寫了對文天祥深切的哀悼,寫出了他的痛苦和怨恨。痛定思痛,最后一聯,作者面對冷酷的現實,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跡。面對元朝統治者的民族高壓政策,作者怨憤填膺。“無處堪揮淚”,正是詩人哀極痛極之言,也是對現實表示無比憤慨之言。但是詩人表示即使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他還是要變換姓名繼續進行反元活動。
全詩感情九曲百回,悲痛之情充溢全篇,詩的格調慷慨激昂,正氣凜然。此詩構思新穎,化用典故貼切自然。寫來雖隱而顯。真如任士林在《謝翱傳》中所稱道的:“其稱小,其指大。其辭隱,其義顯,有風人之余,類唐人之卓卓者,尤善敘事云。”
上一篇:《書憤·陸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