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企明
明妃初出漢宮時, 淚濕春風(fēng)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 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 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 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 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即王嬙,字昭君,漢元帝時她被選入宮,數(shù)年,不得召見,積悲聚怨。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漢朝求和親,昭君自己請求遠(yuǎn)嫁匈奴。她對發(fā)展?jié)h朝和匈奴的和好關(guān)系,曾起過一定的歷史作用。晉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又稱明妃。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歷代騷人墨客熱衷的題材內(nèi)容,題詠她的詩詞作品很多。王安石這兩首《明妃曲》,卻能別出新意,有很深的寄托,凄婉動人,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宋代的著名詩人歐陽修、梅堯臣、司馬光等,都紛紛屬和此詩,可見它影響很大。原作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全詩凡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平仄韻間押,分成四個層次。詩的第一層次四句,從王昭君“初出漢宮時”著筆,著意刻劃她剛離漢宮時惹人愛憐的形貌神態(tài)。“淚濕春風(fēng)鬢腳垂”句,寫昭君淚落滿面,鬢發(fā)低垂。春風(fēng),借指昭君的面龐,語出杜甫《詠懷古跡》:“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低徊”兩句,是說昭君徘徊遲疑不前,回頭瞧著自己的身影,容顏愁慘。她的這種神態(tài),使得漢元帝劉奭(shì)一見傾心,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無顏色,臉上失色,即臉色蒼白。這兩句詩意,出自《后漢書·南匈奴傳》:“昭君豐容靚飾,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欲留之,而難于失信。”荊公將這段史事寫成精煉的詩句,聲情搖曳,十分感人。
“歸來卻怪”四句,是詩的第二層次,描寫元帝后悔將昭君遠(yuǎn)嫁匈奴,因而遷怒于畫家。“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兩句倒卷。正因為昭君貌美,漢元帝平生從未見到過,所以他歸宮后責(zé)怪畫家。丹青,是中國古代繪畫常用的兩種顏色,后代用作畫的代稱。丹青手,即畫家。漢元帝是如何責(zé)怪畫家的?《后漢書·南匈奴傳》并未道及,但在《西京雜記》里卻有極為詳細(xì)的記載,元帝時,后宮宮女極多,元帝派畫工圖形,按圖召見。宮女都以金銀賂畫工,獨獨昭君不肯出金銀,畫工圖其形,不符合她的真實容貌,所以她不能受召見。到昭君離宮遠(yuǎn)嫁時,元帝才發(fā)見她的容貌為后宮第一,很后悔,于是“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王安石卻從《西京雜記》這則傳說故事中,翻出新意,說“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詩人認(rèn)為美人動人的神情、姿態(tài),從來是畫不出來的,當(dāng)日畫工毛延壽被殺,實在是無辜的。
“一去心知”以下四句,為詩的第三層次,詩句遙承第一層次,描寫昭君離開漢宮到沙漠后懷念故國的深情厚意。“一去心知更不歸”句,寫昭君的內(nèi)心活動,“可憐著盡漢宮衣”句,寫昭君的具體行動。昭君明知此去再也不能歸家,所以她常常穿著隨身帶去的漢宮衣裳,以寄托她不忘故國的一片深情,時間一長,可惜帶去的漢宮衣已經(jīng)著完穿盡。“寄聲欲問”兩句,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抒寫昭君的愛國情思。昭君每時每刻都在思念著故國的親人,但是路遙萬里,音信阻隔,“只有年年鴻雁飛”,大雁能飛到南方,真想托它們捎個信,問問家鄉(xiāng)的情況。塞南,邊塞以南的漢朝疆域,代指昭君的家鄉(xiāng)。
最后四句,詩意直承“寄聲欲問塞南事”,借著“家人”傳話的口吻,勸慰昭君安心在匈奴生活,不要惦念家鄉(xiāng)親人,并告慰她:“你沒有看到陳皇后被關(guān)在近在咫尺的長門宮里嗎?人生失意到處都一樣,是不分南北的。”氈城,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本詩指匈奴的宮廷。長門,漢代宮名,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失寵后被幽閉在長門宮。全詩巧用典故,突出題旨,除了深深同情昭君的不幸遭遇,頌揚昭君的愛國精神以外,還含蓄地指責(zé)了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罪過,因而托意甚高,黃庭堅以為此詩“詞意深盡,無遺恨矣。”(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引黃庭堅跋語)前代詩人題詠昭君出塞故事,大都借題立論,各有寄托,王安石的這首詩,是很有代表性的。
上一篇:唐驥《舊邊詩·甘肅》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宮曉衛(wèi)《明季詠史》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