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鄂州南樓》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誰將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②
漢樹有情橫北渚,蜀江無語抱南樓。③
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里舟。
卻笑鱸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④
【注釋】 ①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自四川東歸,路經鄂州(今武昌)時作。南樓:在武昌城內黃鶴山上。②黃鶴歸來:本唐崔顥《黃鶴樓》詩意,隱喻自己萬里歸來,有如黃鶴重游舊處。③漢樹:漢陽樹。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蜀江:即長江。《吳船錄》:“(南樓)輪奐高寒,甲子湖外。下臨南市,邑屋鱗差。岷江自西南抱郡城東下。天無纖云,月色奇甚,江面如練,空水吞吐。”下聯即寫此景。
④鱸鄉:即莼鱸鄉,指詩人故鄉吳中。武昌魚好:三國時孫權欲從建業(今南京)移都武昌,建業人作歌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表示反對。這里反用,自諷宦游不歸。
【譯文】 中秋之夜,是誰吹起悠揚的玉笛?黃鶴山上,觸動了思鄉的游子。對岸漢陽的樹木,含情歷歷;腳下的江水環繞流去,悄無聲息。沿江的市面燈火燭天,三更不熄;江上的船只迤邐相連,旌旗搖曳。可笑啊!我本該是鱸鄉垂釣的隱士,如今卻逗留武昌,忘記了歸期。
【集評】 清·紀昀:“聲調自好,然而浮聲多于切響矣。”(《瀛奎律髓匯評》卷一)
清·賀裳:“此石湖帥蜀歸過鄂州作也。古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卻如此點化,何減回道人半黍。”(《載酒園詩話》)
【總案】 石湖之詩,以清新淺切為特色,如此遒壯之什,集中并不多見。詩中把前人成句及軼事歌謠,點化熔裁,渾成如己出,可見其功力。就聲情氣象來看,置于放翁集中,可亂楮葉;若與老杜比,則氣象差近而少其沉郁。紀昀評詩,持論傷嚴。所謂“浮聲切響”,與原初意義也有區別。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云:“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原是指音之清濁。何焯《義門讀書記·文選》云:“浮聲切響,即是輕重。”而紀昀先肯定此詩“聲調自好”,可見后面所謂“浮聲”、“切響”另有所指。蓋其所謂“切響”,即切合題旨或深刻警切之句,而“浮聲”則是儼然好句卻無深沉之思。此詩本以寫景為主,而末聯點綴以歸隱之思,景與情之間并無必然聯系。紀昀的批評蓋為此而發,故其論傷嚴而似寡恩,卻是具眼人語。
上一篇:孔武仲《鄂州》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四首(其一)》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