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宗元2
鈷鉧潭在西山西3。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4,抵山石,屈折東流,真顛委勢峻5,蕩擊益暴,嚙其涯6,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之7,一旦欵門來告曰8: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9,既芟山而更居10,愿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11。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延其檻12,行其泉于高者而墜之潭13,有聲潀然14。 尤與中秋望月為宜,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15。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16,非茲潭也歟?
1本文是《永州八記》的第二篇。鈷鉧(gu mu):熨斗,潭形似之,故名。2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文學家,有《柳河東集》。3西山: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湘江外二里。4冉水:冉溪,在零陵縣西南。5顛委:指水的上游與下游,此處概指水流經的途徑。顛:頭頂。委,末尾。6嚙(nie):咬,喻水的沖擊侵蝕力。7 亟(qi):屢次。8欵門:叩門。9不勝:承受不了。私券:私人借據。委積:累積。10芟(shan)山:清除山上雜草亂木。更(geng)居:改換住處。11貿財:換錢。12檻(jian):欄桿。13行:引。14潀(cong)然:水流聲。15迥(jiong):遼闊高遠。16夷:邊遠地方,指永州。時柳宗元因參與政治革新而被遠貶永州。
【析點】 鈷鉧潭雖是永州郊外不滿十畝的一灣小潭,卻以它多姿的天然秀色惹人喜愛。其水源,“奔”、“注”、“蕩”、“擊”、“嚙”,擬人的動態與力度,富于激觸人心的力量;其潭水,清徹平廣、自然舒展,再配以周圍的樹與泉,淡雅怡人;其樹與泉,相環相懸,“環”“懸”兩字葉韻且動靜搭配,高下相合,更增詩意;整飭后的鈷鉧潭:“潀然”之聲,遠韻悠揚,再通過中秋觀月將視野無盡開拓,天高氣迥,曠然物外,展示了意想不到的境界。山林野趣的小小鈷鉧潭,得到柳宗元畫意詩情的記述,山水有靈,當感欣逢知己之慰。
游記不僅寫景,對當時“官租私券”的盤剝從旁做了揭露;那“樂居夷而忘故土”的述懷,更包含著深深的感喟:如若沒有這個小潭誰能使我柳宗元暫得一樂? 誰能使我柳宗元忘懷故土? 所以寫“樂”正因其不樂,寫“忘”恰因其不忘,這“樂”而“忘”是柳宗元革新失敗、貶居荒遠、孤獨抑郁心情的曲折表現。這些又都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不同于一般文人游山玩水之作的地方。
上一篇:《金山夜戲》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鏡面凹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