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逸《寄隱居士》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②
家藏玉唾幾千卷,手校韋編三十秋。③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臥一庵今白頭。④
襄陽耆舊節獨苦,只有龐公不入州。⑤
【注釋】 ①此詩一題《寄饒葆光》。饒葆光,與潘大臨相熟,老死布衣。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二引《漫叟詩話》。其余事跡未詳。②骨相:古人認為可從人的骨骼相貌中推論人的命運。《后漢書·班超傳》:“(班)超微時,有相者謂之曰:‘君燕頷虎頸,是封侯骨相。’” 卜居:古人選擇住所,必先占下吉兇,故稱為“卜居”。③玉唾:即玉書。據《拾遺記》載:“孔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闕里人家。”后世因稱玉書為珍貴之書。韋編:古代以皮繩編綴竹簡,故稱“韋編”。《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④青眼:用眼正對,表示好感。《晉書·阮籍傳》:籍能為青白眼,見鄙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嵇康來見,對以青眼。
⑤襄陽耆舊:襄陽的故老。晉習鑿齒有《襄陽耆舊傳》,書中記載當時的高士多人。龐公:即龐德公,后漢襄陽人,居峴山南,足不入州縣。《襄陽耆舊傳》載其事跡。此以龐德公相喻,贊美饒葆光的節操。
【譯文】 先生自以為沒有封侯的骨相,所以不慕榮利,隱居于幽靜的林塘。家里藏有幾千卷珍貴圖書,辛勤校勘已有三十年時光。四海之內雖然不乏相知之輩,但他們都汲汲于功名,沒有先生高尚,也不為先生欣賞。先生高臥茅庵之中,而今已經滿頭白霜。如果拿襄陽故老來相比,先生是真正的隱士,有著和龐德公始終不入州門的崇高聲望。
【集評】 宋·闕名:“謝無逸學古高潔,文詞鍛煉,篇篇有古意,尤工于詩。予嘗愛其《送董元達詩》……又《寄隱居士詩》云:(略)佳句也。淮南潘邠老與之甚熟,二公皆老死布衣,士議惜之。”(《宋詩話輯佚》卷上《漫叟詩話》四八《謝無逸詩》)
今·馬祖熙:“全詩表意樸素,旨在歌頌真正的隱士,并以此自勵。……全篇用拗體,頗為勁健,為黃庭堅所贊賞。”(《宋詩鑒賞辭典》第620頁)
【總案】 這首《寄隱居士》詩,表達了詩人對高人逸士的敬佩之情,也寄寓了自己甘心隱居林下的心志。詩中的這位隱者,卜居幽靜之地,讀書治學,與世無爭,不知老之將至。封建時代失意的讀書人正是這樣尋求解脫的。全詩樸素自然,用典雖多卻不做作,給人以勁健峭拔之感。但中間二聯都用數字對,稍欠變化,尾聯言多意少,韻味不足。
上一篇:羅與之《寄衣曲(三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琦《寄題廣信軍四望亭》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