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圭2
四則·之一
(光緒二年四月)二十四日3。舟行內港4,甚平穩。兩岸山石奇秀,樹木叢密,碧海灣環窄處不及一里。倚欄眺望,嵐光撲人眉宇5,恍若置身畫圖中。
1《東行日記》是作者赴美考察時的日記。本書所選前兩則是途經日本時所記,后兩則記于自日本至美國的海輪上。2 李圭(生卒年不詳):清同治、光緒年間人,曾以總稅務司身份赴美考察。3 光緒二年:即公元1876年。光緒,清德宗年號。4 內港:指日本長畸至神戶的沿海港灣。5 嵐:山林中彌漫的霧氣。
【析點】 乘船行進在平靜的碧海之上,兩岸那秀麗的山林不宛若徐徐展開的畫卷么?秀麗的山林為嵐光籠罩,不恰似蒙著薄紗的少女么? 妙哉,“嵐光撲人眉宇”! 一個“撲”字形象地道出作者喜悅的心情。是嵐光撲人眉宇還是人全身心投入這大自然的景觀? 誰能說得清呢? “恍若置身畫圖中”,不就是人與自然的全然融會么?
謝景林
四則 ·之二
二十六日,午刻,往游他箕山1,曲折回環,經十數茶亭(相隔半里必設茶亭,俱在山之環抱處,以息游人),始登絕圃2。 山腰瀑布垂十數丈,噴薄飛灑,水晶簾不足仿佛3。 日人有災病者,多來此求神就浴,此為日本山水最佳處。
1他箕(ji)山:在日本神戶。2絕圃(yan):山的極頂。 3仿佛:此處意為比擬。
【析點】 這是一幅壯美的山水畫。作者未言山高,而從這座山“相隔半里必設茶亭”、“經十數茶亭,始登絕圃”可見其高;未說游趣.僅從此山“曲折回環”“十數茶亭”“俱在山之環抱處”可想像出其詩一般的境界。從這里不也看出日本人民創造美的智慧與勤勞的雙手么?瀑布從山腰激蕩噴涌,“垂十數丈”,氣勢何等壯盛! 而“水晶簾不足仿佛”又道出水的清澈、美好,在這“午刻”,當有陽光照耀,那“水晶簾”該是更顯奇幻又五彩繽紛的吧。
作者寫“日人有災病,多來此求神就浴”,不僅記下這里的民俗,且為這大自然的畫幅繪進了人物,而且,給壯美景觀涂上層神奇色彩,增添了一派“靈氣”。
謝景林
四則 ·之三
(五月)初三日。舟行平妥。飯后,客多就艙面聚談作樂。是晚海天一色,月痕如眉。
【析點】 這是多么幽靜的夜晚! 風平浪靜,船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航行……天連著海,海連著天,“海天一色”。那“如眉”的新月,是在天上還是在微波上與人同游? 哪里說得清! 這真似一支優美的小夜曲。“客多就艙面聚談作樂”,也是一種樂趣,但作者呢? 我想,他定是在“燈火闌珊處”盡享那海天月痕之美。
謝景林
四則 ·之四
(五月)十五日,天色甚佳,無風亦無云。晚步船面,月圓如鏡,心神若為爽適。環顧臥房左右,皆住西人眷屬,終日夫婦兒女語笑怡悅,天倫之樂,不減家庭。設非輪舟便客1,易克臻此2?惟孤客于是3,未免愈形其獨。
1 便客:方便旅客。2 曷(hé)克臻(zhēn)此:怎能這般境地。曷,何。臻,至。3 孤客:作者自指。
【析點】 這則日記記旅途中思家的孤寂。但作者沒有細抒這內情之苦,而是極寫所處外境之美好與歡樂,以外境反襯內情。
舟行海上,良夜無風,月圓如鏡,自是使人“心神”“爽適”。然于“爽適”二字前著以“若為”,則這爽適之感不過在“似有似無之間”耳。因何似有似無? 月景美好,人為之一爽,這是優美外境之促生;但是,遠行海上,月圓而人不圓,能全身心地爽適么? 再加“臥房左右”西人“終日夫婦兒女”“不減家庭”的“天倫之樂”,航船為西人提供了盡享天倫的良所,但良所只為他人而設,在他人的樂境中,自身則“愈形其獨”矣! 外境中的自然之美與他人之樂,倍增內情的孤寂與凄傷,以樂顯哀、以反顯正的藝術功能,令人嘆為觀止
上一篇:《東坡食湯餅》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中藥制劑》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