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傷春》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②
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③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④
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⑤
【注釋】 ①傷春:杜甫有《傷春》詩,陳與義借用杜甫的詩題,表現憂國憂民的感情。傷春,實際上是哀傷時局。②廟堂:朝廷。平戎:平定戰亂,此處指擊敗入侵的金人。坐使:無故使得。甘泉:漢朝行宮名。夕烽:夜晚報警的烽火。《漢書·匈奴傳》:“文帝時,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于甘泉、長安數月。”這里用漢朝故事影射現實。③上都:京城。此指北宋都城汴京。窮海:僻遠的海上。飛龍:代指皇帝。④孤臣:失勢無援之臣,詩人自稱。霜發三千丈: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句意。每歲:每年。煙花一萬重:出自杜甫《傷春》詩:“關塞三千里,煙花一萬重。” ⑤向延閣:向子諲,字伯恭,是抗金將領李綱的政友,原為直秘閣學士,所以詩中借用漢代史官的名稱延閣來稱呼他。犯:沖犯,抗擊。犬羊鋒:指金兵侵犯的鋒芒。
【譯文】 朝廷昏庸,沒有良策可擊敗敵人的進攻,致使邊庭告急的烽火,直把那皇帝的宮殿照紅。人們開初還驚訝,京城帝都怎會聽到戰馬的嘶鳴;誰能料到,連偏僻的海隅也見到皇帝倉皇的行蹤。貶逐的遷客孤臣,擔憂國運而白發陡生;春日的繁花,卻不解人意,年年歲歲仍開得密密重重。只有長沙太守向子諲能令人稍感寬慰,疲兵弱旅,竟敢于抵御金人的兵鋒。
【集評】 清·紀昀:“此首真有杜意。‘白發三千丈’,太白詩,‘煙花一萬重’,少陵句,配得恰好。”(《瀛奎律髓匯評》卷三十二)清·馮舒:“學杜,故下句俱露,但杜尚有不盡之致。”(同上)今·程千帆:“讀此詩,要細玩其用筆頓挫處,如首聯平敘,而次聯動蕩;三聯方嘆煙花之無知,而尾聯又贊疲兵之敢戰。亦憂亦喜,一往情深。”(《古詩今選》第562頁)
今·吳熊和:“這首詩感情沉痛,音聲瀏亮,情調上接近杜甫,是七律中沉雄之作。”(《唐宋詩詞探勝》第335頁)
今·繆鉞:“前四句一氣貫注”;“五六兩句用虛渾之法,既傷嘆國事,又融入自己,……運化了李白、杜甫的詩句,……可謂非常貼切,既能義蘊豐融,而又興象華妙,由此可見陳與義詩藝之精。末二句轉出一意”;“這首詩,雄渾沉摯,聲調高亮,與其《除夜》詩風格不同。……《除夜》詩還近似黃(庭堅)、陳(師道),而這首詩卻嗣響杜甫。”(《宋詩鑒賞辭典》第848—849頁)
【總案】 這里的“傷春”,是歷代經受過國破家亡災難的詩人所常用的“母題”,包含著古往今來人們共同關心與憂慮的“原型”。從《楚辭》的“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到《世說新語》的“新亭對泣”,從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陳與義的“天翻地覆傷春色”,美麗的春光都作為人類苦難的對應物而倍傷詩人的心。這首詩作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這時南宋國事危急,正月,金兵攻破明州(今浙江寧波),以舟師追高宗,高宗泛海逃至溫州。國家政權的象征皇帝狼狽如此,怎不叫詩人憂憤填膺。詩歌題為“傷春”,而主要內容都在哀時議政。詩一開頭就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最高統治集團,譴責皇帝的逃跑政策,指斥奸臣的誤國殃民,贊揚愛國軍民的英勇抗敵。詩中使用了一些典故,但比譬非常貼切,包含著豐富、多層次的內涵,使詩顯得精致、富贍而含蓄,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更值得注意的是,頸聯化用李白和杜甫的詩句為對仗,意義確切而形象鮮明,毫無牽強排比之弊。這就是江西詩派津津樂道的“點鐵成金”:借古人之陳言而自出新意。這首律詩氣格雄渾,音節高亮,頗有杜甫的神韻。
上一篇:周端臣《買木犀花》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俞處俊《傷春》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