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恨(申包胥借兵)》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許。包胥立于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又見漢·劉向《新論·節士》。
【釋義】申包胥為救楚國,向秦國求救,哭七天七夜,感動秦王,終于使楚國復國。
【例句】①伍員,報親,多了鞭君忿。可憐懸首在東門,不見包胥恨。(薛昂夫[中呂·朝天曲])“包胥恨”指申包胥為借兵救楚哭于秦廷之事。“鞭君”事見本書此條。②包胥有智借秦兵,復國偏能疾。(鄭廷玉雜劇《楚昭公疏者下船》第四折[駐馬聽])楚國因申包胥借來秦兵,使楚很快復國。“疾”此意為快,迅速。
上一篇:元曲典故《生民涂炭》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瘦損何郎》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