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晚步吳故城下》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意行殊不計榛菅,風袖飄然勝羽翰。②
拄杖前頭雙雉起,浮圖絕頂一雕盤。
醉紅匝地斜曛暖,熨練涵空漲水寒。③
卻向東皋望煙火,缺蟾先映槲林丹。④
【注釋】 ①吳故城:春秋時吳國舊城,又名魚城,在蘇州西二十五里橫山之下,僅存基址。②榛菅(zhen jian針尖):叢生的小樹與野草。羽翰:猶羽翼。③醉紅:即指斜曛(落照),熨練:即指漲水。二語分別從白居易“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醉中對紅葉》)和謝眺“澄江靜如練”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化出。④缺蟾:缺月。槲(hu胡):木名,葉秋冬不脫。
【譯文】 吳故城遺址,秋日的傍晚。我隨意而行,不管草木的牽挽。秋風習習,兩袖飄然,恍然羽翼翩翩。拄杖撥草,驚起兩只山雞,忽然飛竄;高塔絕頂,一只大雕,在展翅盤旋。斜陽照著滿地的紅葉,醉紅輕暖;碧空映在平靜的水中,澄澈清寒。東坡上佇立遠眺,遠處的人家升起了炊煙;初升的月亮,照著霜染的槲林,淡雅中透著嬌艷。
【集評】 今·陳祥耀:“‘熨’字尤刻意提煉。‘匝’字、‘涵’字
雖較經見,也用得妥帖有力。這一聯一陸一水,一暖一寒,一紅一白,一照一涵,一近一遠,意象高度集中,映照得妍麗多彩,引人陶醉。……尤袤說范成大詩‘溫潤’,楊萬里說它‘清新嫵麗’,翁方綱說作者‘善作風景語’,讀這首詩,可以看出這些特點。”(《宋詩鑒賞辭典》第1037頁)。
【總案】 淳熙五年(1178)六月,范成大任參知政事不過兩月,便受彈劾落職,回到故鄉蘇州,居于石湖。此詩約作于是年秋。此時的范成大,已過知命之年,尊主澤民的熱腸,已被官場的齷齪與風險損折大半,故此次落職,雖有不平也有欣幸。全身免禍,復得返自然,悠哉游哉,可以卒歲,復駕言今焉求!這首詩所表現的是對于故鄉風物的愛賞,而深層的內涵則是得其所哉隨意自適的心理體驗。把握了這種心理定勢,就可以沿坡討源,循著詩人設置的路標,看出全詩的指向與歸趨。
篇首“意行”二字似乎平淡,實際可見作者的心境與新的旨趣。“意行”就是隨意而行,但不僅僅是隨意散步,還含有擺脫了官場的公事逢迎,隨意自適、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等意味。離開了官場,可謂還其自由身矣。下句寫輕風鼓袖,飄飄欲仙,更有瀟灑出塵之致。中幅四句,借景寫情。雙雉,一雕,有鳶飛魚躍天機自然之趣。“醉紅”一聯,精工整飭,堪稱名句,但若從全篇摘出,便成死句。末聯的“東皋”,照字面解釋是東邊的水邊高地,實際自陶淵明以來,至唐初的東皋子,北宋的東坡居士,早已成為詩詞中的傳統意象,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即隱居之志或隱居之地的代名詞。這個符號帶給我們一種潛信息,說明詩人在吳故城下散步,并沒有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在有意無意間流露了一種隱居避世的逸想。有的欣賞者因題中“吳故城”三字而引向懷古詩的范疇,復由榛菅、雉、雕等等定下荒涼衰颯的情調,如此則南轅而北轍,將讀者也引入歧途了。
上一篇:真山民《晚步》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黃伯厚《晚泊》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