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新城道中二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②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③
【注釋】 ①新城:今浙江省富陽縣新登鎮,在杭州西南,宋時為杭州屬縣。②絮帽:比喻薄云環繞山嶺。銅鉦(zheng爭):古代銅制的一種樂器,一種形狀像鐘有柄;一似鑼,圓形。這里比喻初日如圓鉦。
③西崦(yan煙):泛指西山。餉(xiang想):用食物款待人,這里指為春耕的人送飯菜。
【譯文】 東風似乎知道我將要循山遠行,吹斷了檐頭久雨的淅瀝之聲。嶺上的晴云猶如戴著的白色絮帽,樹頭的初日好像掛著的圓銅鉦,野桃在短短的竹籬旁含笑盈盈,溪邊的柳樹在清澈的水面上自在搖拂。啊,西山的農家該是最快樂的,看,他們正忙著煮芹燒筍送給春耕的人
【集評】 元·方回:“三四乃是早行詩也。起句十四字妙。五六亦佳,但三四頗拙耳。所謂武庫森然,不無利鈍,學者當自細參而默會。”(《瀛奎律髓》卷十四)
清·紀昀:“此乃平心之論,無依附門墻之俗態。”“絮帽、銅鉦究非雅字。”(《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四)
清·汪師韓:“絮帽、銅鉦未免著相矣。有野桃、溪柳一聯,鑄語神來,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蘇詩選評箋釋》卷二)
今·錢鐘書:“取譬于家常切身之鄙瑣事物,高遠者狎言之,洪大者纖言之,初非獨游戲文章為爾。刻畫而鶩尖新,亦每游彀中而不悟。……蘇軾《新城道中》:‘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管錐編》第二冊第748—749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總案】 熙寧六年(1073)二月,蘇軾巡視杭州屬縣,在赴新城道上時作此詩。山道早行,東風拂面,天晴云淡,一路竹籬桃溪,景色清新素雅,作者對此傾心相與,表達了作者對淳樸自然、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其中“絮帽”、“銅鉦”之喻,以平常事物為喻體,新鮮奇特;“野桃含笑”一聯,頗具江南山鄉韻致,皆不失為佳聯。
上一篇:晁補之《新城塔山對雨二首(其一)》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張詠《新市驛別郭同年》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