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北山非自高,千仞付我足。
西湖亦何有,萬象生我目。
蘇軾自熙寧七年(1074)離開杭州,至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時隔整整十五年。杭州是蘇軾非常喜愛的地方,他第一次離開后,常常懷念著這里的山光水色,民情風(fēng)俗。這次出知杭州,他當(dāng)然十分高興。元祐五年(1090)二月,蘇軾與友人王忠玉、張全翁游西湖、訪北山等地,因忠玉贈詩,蘇軾次韻答之,作是詩。
“北山非自高,千仞付我足。”這是詩人寫登山時的親身感受。“北山”是杭州市靈隱寺后的北高峰,海拔314米,自山下有石磴數(shù)百級,盤折三十六彎通山頂。登臨眺望,群山屏列,西湖云光倒垂,波平如鑒。千仞,形容山極高處。“仞”是長度單位,說法不一,一仞約為七、八尺。“付”是給與的意思。這兩句詩,意謂北山雖高,可它自身不會增高;只要你肯登攀,縱然是千仞之峰,憑借自己的雙足就能上去。
人們常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所謂高瞻遠矚,就是這個道理。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它不僅把詩意推入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更廣的視野;而更主要的是它表現(xiàn)了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懷。同樣,杜甫《望岳》詩云:“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xiàn)他由望岳而產(chǎn)生登岳的意愿。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蘇軾的這兩句詩,就其本意來說,也是告訴人們:不要怕山高,只要雙腳肯登攀,就能“凌絕頂”。然而在客觀上,卻表現(xiàn)了蘇軾敢于正視和克服人生、仕途的種種困難的決心和信心。當(dāng)然,我們從中也能深刻領(lǐng)會“欲登高,必自卑”的道理。要想登上高峰,就必須從低處開始,然后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攀登。只要中途不廢,定能到達頂峰。
由此,推而及之:做學(xué)問,搞科研或其他工作,都有一個由低到高、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粗取精的過程,亦即是由普及到提高、由一般到特殊、由知此到知彼、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過程。這與登山同出一理:故知難而進者,事則成;遇難而退者,事則廢。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就是這個道理。
上一篇:《近試上張水部·[唐]朱慶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張生·[宋]歐陽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