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
身死聲名在, 多應(yīng)萬古傳。
寡妻無子息,破宅帶林泉。
冢近登山道,詩隨過海船。
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
這是一首挽詩。它寫得情調(diào)凄寂,筆致工整,確有“島瘦”風(fēng)格。
首聯(lián)高度評價了與作者齊名的孟郊。孟郊生前享有極大的盛名。他在極端窮困中不喪志辱身去趨承權(quán)勢。四十五歲以前多次應(yīng)舉不中,遂在湖州組織詩會,苦意吟詩。四十六歲中進(jìn)士,五十歲出任溧陽尉。后對縣尉不感興趣,又辭職歸鄉(xiāng),一直過著清苦的生活,可以說是“留得清白在人間”(借用于謙《石灰吟》中的詩句)。他很受韓愈賞識,對他頗為傾服。“身死聲名在”,雖然孟郊人亡,但“聲名”依然傳播。作者認(rèn)為他會如江河萬古長流,名存不廢。這樣講,固然出于賈島對這位名人的崇敬,也緣自同是苦吟詩人的深切了解。
頷聯(lián)寫孟郊家境的凄涼。他死后只有妻室一人了,老年喪夫的女人怎么去度過艱難的歲月?孟郊無子,韓愈在《孟東野失子》詩序里說他“連產(chǎn)三子,不數(shù)日輒失之”。為此,孟郊曾寫下了《老恨》、《悼幼子》、《杏殤九首》等詩。“破宅帶林泉”,《北史·韋傳》云:“所居之宅,枕帶林泉”,“林泉”指山林泉石勝境,孟郊家破陋的住宅安在這里與之是多么地不相稱啊!由此襯托出他這個門庭的苦寒,越發(fā)顯得寡妻的貧困無依。
頸聯(lián)指出孟郊孤墓的所在地及他的詩流傳海外的實況。“冢近登山道”,韓愈詩中說到“孟郊死葬北邙山”,在洛陽之東。孟郊之墓靠近登山的便道,這給人有荒落之感,而當(dāng)旅人至此對,卻會生興上山一觀大海,自然地聯(lián)想起孟郊的詩傳到了海外。“詩隨過海船”,既是觀“海船”乘浪駛?cè)サ膶嵵福彩敲辖荚娮饔绊懼蟮奶撝浮C辖荚姸嗲液茫貏e是五言,人們交口稱譽。他寫過離別的詩,寫過道德倫常的詩,寫過交友的詩,寫過夫婦愛情的詩,尤其是寫了反映自己窮愁生活的詩,有獨特的詩風(fēng),有濃郁的情味。而于鑄字煉句上又可見藝術(shù)造詣之深。韓愈說他的詩“高出魏晉”,這雖有過譽之嫌,但卻說明了他的詩很能夠吸引住讀者。因此,孟郊的詩流布國內(nèi),蜚聲異域,也就不叫人感到偶然了。
尾聯(lián)是哭孟郊。作為孟郊的友人賈島來到墓前憑吊,有多少話要傾訴出來,又有多少情要發(fā)抒出來,然而在這里一句也沒寫出來。“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本來在“相吊后”,就要潑悲慨之筆墨,嘆亡友之長離,可是作者偏不落此俗套,卻用一句景語煞住,悠悠情韻,裊裊不盡,立刻使人受到強(qiáng)烈的感染。落日西斜,天色趨暮,加上寒氣彌漫,透露出了一種令人愁慘興悲的氛圍。在這一幅殘陽配之以悲涼色彩的畫面上,有不勝凄傷者矣!以哀景傳哀情,將哀情藏于不言之中,而卻能緣哀景覓知哀情,則哀情愈覺其哀,于是哀景也就成了人格化的無形的悲悼者的哀容。
全詩傷情不傷真,未去直道其“哭”,沒有徑言流淚,可是無處不見悲,雖只是淡淡寫來,倒實在顯出情真。至真才至切,在詩中揚孟郊之聲名,贊孟郊之詩貴,寥寥幾句,概羅無遺。并將孟郊詩占有重要地位的窮愁詩,借孟郊的家貧暗示給讀者,最后以景語夾著情語,為友人仙逝痛哭,又實在顯出情深。
上一篇:《哭劉蕡·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哭宣城善釀紀(jì)叟·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