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孫權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紫髯碧眼號英雄①,能使臣僚肯盡忠。
二十四年興大業②,龍盤虎踞在江東③。
【釋詞】
①紫髯碧眼:《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介紹孫權相貌:“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
②二十年:從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正式建立吳國,到其于吳太元二年(公元252年)逝世,做東吳皇帝整整二十四年。
③龍盤虎踞:晉·張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據《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詩文中常用作詠金陵地勢的雄壯險要。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四:“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江東:長江自西向東流,流至今安徽境內,則偏北斜流,至江蘇鎮江又東流而下。古代稱這段江路東岸之地為江東。孫權東吳偏左江東,又泛指東吳。
【賞析】
吳太元二年(公無252年)四月,孫權病逝于建業宮中。時年七十一歲。
孫權雖不比曹操和劉備,為小說家傾注筆墨之多,但他畢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開國之主。從第二十九回:“碧眼兒坐領江東”始,出掌江東,到第一百八回病逝止,他在龍爭虎斗的政治舞臺上活躍了五十三年,其中稱帝二十四年,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紫髯碧眼號英雄”,孫權生的一副帝王相:方頤大口,碧眼紫髯。漢使劉琬曾入吳,見到孫家諸兄弟,于是對人說:“吾遍觀孫氏兄弟,雖各人才氣透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仲謀形貌奇偉,骨骼非常,乃大貴之表,又享高壽,眾皆不及也。”這段介紹非尋常之筆,意在烘托孫權“君權神授”,命運使然,表現外在的形貌上,有一副帝王面相。孫氏創業江東,盡管起事于孫堅,成基于孫策,但他們命中都沒有帝王之運,英年早喪,而把江山讓孫權去坐,無怪乎辛棄疾感慨道:“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能使臣僚肯盡忠。”這句詩看似簡單,卻大有深意。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盡管成功者與失敗者各有特殊歷史背景和個人器識才干等原因,但無不集中到一個核心問題上:能否聚攬人才。無疑曹操、劉備和孫權都在這上面勝諸豪強一籌。曹操不拘一格選人才,任人唯才,論功行賞,很快形成了一個合理的人才群落;劉備招攬人才,靠信義,靠感情,像滾雪球一樣,人才越聚越多;孫權同曹操和劉備一樣,十分重視人才。孫策剛剛死去,孫權便向周瑜請教如何策守父兄之業。周瑜說:“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后江東可定也。”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向孫權推薦了諸葛謹,以后“連年以來,你我相薦”,文得闞澤、嚴峻、薛琮、程秉、朱桓、張溫、駱統、吾粲等;武得呂蒙、陸遜、徐盛、潘璋、丁奉等。一時人才薈萃,文武咸集,“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人之盛”。而且孫權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上還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大膽破格起用青年拔尖人才,委以重任,用而不疑。使得東吳的政治、外交和軍事都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周瑜被孫權任為大都督統管全國兵馬時,年僅三十四歲,指揮一場永留史冊的赤壁大戰,一舉取勝。魯肅投奔孫權時才二十多歲,資深老臣張昭對孫權說:“肅年少粗疏,未可用。”孫權不僅沒采納他的建議,相反“益貴重之”,把魯肅留在身邊,參與機要。魯肅為孫權制定了聯合劉備共抗曹操的基本國策,周瑜死后,孫權又讓魯肅繼任都督。呂蒙行伍出身,二十多歲,就被封為橫野中郎將,“萬人敵”五虎上將關羽就敗在他手中。陸遜是一位二十多歲的白面書生,資淺望輕,孫權毅然擢他為統師,為東吳取得夷陵大戰的勝利。孫權如此大膽地起用青年拔尖人才,在“士為知己者死”的封建時代,具有無形的感召力,使臣下盡忠報效,效命疆場。
“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孫權執掌江東近三十年之后,才正式登基,比魏、蜀稱帝晚近十年。孫權奪取荊州后,為了抵御蜀國的進攻,被迫向魏稱臣作藩屬。避免了吳、魏戰事頻繁,爭取了時間,直到敗蜀拒魏,收功江南,鼎足而立,才即位稱帝。由此看來,他不急于稱帝,正是他在戰略上的高明之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遷居秣陵,改稱為建業,建石頭城。人杰地靈,依虎踞龍盤,憑三江之險,孫權坐鎮江東,與蜀、魏鼎足而立于天下。自孫權定都建業即南京,開六朝定都于此的先河。
孫權病逝時已七十一歲,年過古稀,這比起曹操活了六十六歲,劉備活了六十三歲,已算長壽。遺憾的是孫權稱帝是其一生為政的分界線,前期虛心納諫,信用賢能,親待功臣;后期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殺戮失當。雖然不能以“完人”去苛求,但畢竟他晚年的錯誤給東吳留下了潛在的、不可彌補的禍根。
上一篇:三國詩詞《子龍一身都是膽》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孫權逍遙津躍馬》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