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司馬殺后》原文|譯文|賞析
當年伏后出宮門,跣足哀號別至尊①。
司馬今朝依此例,天教還報在兒孫②。
【釋詞】
①跣足:光著腳。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杜甫《石筍行》:“情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婿至尊?!?/p>
②報:報應 佛教主張“因果報應”,即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來世受果。一般說“報應”,似乎只是偏指作惡事得惡果而言;其實“報應”包括善、惡兩個方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己種的因,不管歷時多久,總要受到果報,因為人的靈魂是不滅的。
【賞析】
歷史常有驚人相似的一幕。
四十年前曹操大權獨攬,飛揚跋扈,欺君罔上。漢獻帝與伏皇后商議,密詔皇丈伏完,清除權奸。結果事泄,伏氏三族二百余口,都被斬首。伏皇后被揪住“頭髻拖出”,亂棒打死。四十年后曹操的帝胄也像當年的漢獻帝一樣,皇權旁落,司馬師欺凌朝綱,無視君主。魏帝曹芳每見司馬師入朝,戰栗不已。臨朝奏事,司馬師自行決斷,并不啟奏魏主。一日,退人后殿,曹芳與太常夏侯玄、中書令李豐和皇丈張輯密謀除掉司馬師兄弟。曹芳脫下龍鳳汗衫,咬破指尖,寫了血詔,授與張緝。此事當下被司馬師查出,搜出血詔。司馬師勃然大怒,將三人腰斬于市,滅其三族。隨后進宮,又將張皇后捉出,用白練絞死。
“司馬今朝依此例,天教還報在兒孫。”對于司馬師重演歷史的鬧劇,小說家做出了自己的解釋:報應。將司馬師絞殺張皇后,看作是曹操當年捕殺伏皇后的報應,借此對曹操進行道德的批判。曹操生前小說情節中就已描寫對其直面的痛斥和詛咒,像“左慈擲杯戲曹操”;像曹操臨終前的鬼魂索命,“伏皇后、董貴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立在陰云之中”。這種對惡勢力的道德批判,盡管含有小說家擁劉貶曹的政治傾向,但其基本上是代表傳統的道德倫理觀?!疤旖獭笔欠褐父鞣N思想文化流派都尊為上天的意旨。揚善貶惡、向善除惡是人類道德的共性,盡管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制度、民族習俗會使衡量道德價值尺度有所變化,但善惡是不會顛倒的。因此報應便成了各種思想文化流派一個共識的主題詞:道家講報應,強調現世報和立地報,鼓吹天神將根據各人的行為施行賞罰;佛家講報應,前世、今世、來世,三世輪回因果;中國民俗中鬼文化也講報應,陰間、陽世、地獄、天堂,用幽、明兩個世界來溝通因果報應。因此,這首詩所宣泄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上一篇:三國詩詞《司馬廢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司馬篡魏》原文|譯文|賞析